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和发展,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小学生独立预习能力不足,阅读、理解文本存在偏差,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一、关注学习策略引导

  预习方案是学生独立学习新知的助手,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能力和程度的考卷,要关注学习策略引导。每一份预习案的形成,要从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审视,以发展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为出发点。体现在学案中,能够引导孩子、启迪孩子自主学习。

  例如:苏教版四下因数和倍数一课预习案(部分)。

  预习提示语:数学知识,一般都是从概念学习起。

  我们先来学习概念:倍数和因数。

  (1)阅读课本第70和71页内容,按照课本上要求做一做(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再完成下列填空。

  根据6×2=12,( )是( )的倍数,( )也是( )的倍数,( )是( )和( )的因数。

  (2)如果你还有什么不领会的地方,再按下列要求做一做,边做边体会。

  ①猜一猜: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片分铺在边长6cm和8cm的正方形内,可铺满哪个图形?

  ②铺一铺:自己动手铺一下,验证一下你猜的结果。

  ③想一想,并填一填:根据铺设的情况,得到算式( ) ×( )=( )。这个算式告诉我们( )是( )的倍数,( )也是( )的倍数,也就是(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和( )都是( )的因素。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预习案,读一读:阅读课本;做一做:根据要求操作;想一想:根据算式,具体填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到此概念初步领会。这样一步步走下去,就能顺利完成预习,从中领会概念的和形成过程,领会和应用学习策略,汲取知识,锻炼能力。

  二、关注知识形成过程

  预习案设计更应关注知识形成过程,重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预习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使知识很好地内化,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例如《认识小数》(苏教版国标本)一课预习案。

  认真阅读课本100页例1,再动手量一量说一说。

  (1)我家的方凳长约( )分米,是( )米(填分数),还可以写成( )米。宽约( )分米,是( )米(填分数),还可以写成( )米。

  (2)一支铅笔长约( )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写成小数( )米。

  完成课本101页第1题。

  认真阅读例2,想一想,填一填。

  (1)一支铅笔3元6角,还可以写成( )元。

  (2)( ),( )元( )角,还可以完写成( )元。

  完成101页第2题。

  5.认真阅读课本100页最后一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本次预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课本中记下来。

  6.说一说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小数?

  小数的初步认识,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感知小数的意义。学生首次学习小数,在此之前,初步认识了分数。但是,从实际生活来看,学生对小数并非一无所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小数就是商品的价格,这与教材中所设计的情境是相符的。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读、写小数了。但大部分学生对小数意义知之甚少,利用测量和元角分时用不同单位这一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

  三、关注非智力因素

  预习案编写过程中,同样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良好的情感是儿童成才的催化剂,意志力是儿童成才的柱石……兴趣、情感、意志力等都可以在预习要中加以体现。

  例如:预习提示语:1.数学知识,一般都是从概念学习起。我们先来学习概念:倍数和因数。2.如果你还有什么不领会的地方,再按下列要求做一做,边做边体会。3.猜一猜: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片分铺在边长6cm和8cm 的正方形内,可铺满哪个图形?4.你还有什么疑问,记在下面的横线上。这些亲切、自然无声的语言,能够唤起孩子对知识的好奇、探究,容易生发感情,提高兴趣,增强学习意志力。

  小学数学课堂预习方法

  一、关于预习的争议

  1.反方认为:(1)学生不预习课堂上经常有精彩之语,学生预习了课堂气氛反而沉闷了,没有了激情,只有少数几个人表现积极,多数人做了陪衬。(2)部分学生在预习中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中下等生,跟不上全班的步伐,弄不好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绝大多数学生在预习时,只注重结果,而往往忽略过程。到了课堂上,是“一瓶不满半瓶摇”,说他不会吧,他又知道结果了,说他会吧,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乎,对所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兴趣,不能真正参与到探究中。(他所掌握的知识等于死记硬背得来的。)这样下去的结果是,过不了三天,将所学内容忘记得一干二净,不要说灵活应用了。(4)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新鲜感,有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习效率。

  2.正方认为:(1)如果预习得法,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加以改进,课堂教学就会更精彩。(2)有了预习,更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体现真正的教学民主。(3)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交流充分、深刻起来。(4)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能够积极表现自己,就会越来越自信。(5)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讲到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就更专心听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6)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考虑,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我个人赞成预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体验性学习,课堂体验需要真实的教学情境。体验以主体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离开了真实的情境和主体的经验联系便不再有真实的体验,预习应成为真实的情境和主体经验。

  二、预习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但是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课前预习没有必要,反正老师上课时要讲,上课专心听讲就行了,何必事先多费脑筋,还浪费时间。应该说,这是一种错误。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忽略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往往上课时听懂了,下了课就忘了,觉得很被动。这是什么原因呢?重要的是因为没有认真预习。可见,预习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预习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做好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时,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自己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预习,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4.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预习的策略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课前读一读。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地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课前想一想。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则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则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解决。这样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3.说一说。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可提高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准确的认识。

  4.写一写。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5.做一做。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6.补一补。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

    739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