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一直深受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预习是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1、明确预习任务。教师让学生进行预习时,要给他们明确的预习任务。学生在刚接触预习时往往不知该从何入手,因此教师要事先设计好预习任务,比如说复习与新课有关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并且做到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知道预习的任务是什么,怎样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对教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细心推敲,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价值,又要有吸引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在形式上,尽可能多样化,使预习任务既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鼓励大胆质疑。要指导学生预习时学会抓重点,找难点。一般课本中的例题或概念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预习时就要详细理解例题或概念的分析过程,思考解题的方法。在预习时,还要动脑、动笔。有些问题看不懂,或似懂非懂,或完全懂了,要学会做相应的标记。教材中看不懂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重、难点,或是以前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预习时可以把这些地方记下来,课堂上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态度就会积极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培养应用意识。配合课程有关内容,进行社会实践与动手操作活动。为了让学生从小就体会到数学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前,我就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了一个购物的作业:休息日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去商店买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或去商店看售货员是怎样与顾客买卖货物的,从而认识人民币。上课时把自己如何买东西的或看到别人买卖时的情景演示给同学看。对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而对于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则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首先直接丈量出篮球场的周长,然后丈量篮球场的长、宽,计算出周长,再进行比较后推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作如下的变革:(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集体讨论,从点入手。(2)教师穿针引线,师生共同讨论,以点带面。(3)师生共同小结,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深提高。(4)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时间不少于20分钟)。现在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界有成功人士曾这样评价一节课:看一节课是不是真正的好课主要就是看老师讲有没有超过五分钟。

  5、自主学习,集中攻克课本中的思考题。自主学习是现在教学大力倡导的小学数学论文,而预习思考题也集中反映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预习中"走马观花"、"信马游缰"的倾向。如:预习笔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思考:(1)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法则是怎样的?先让学生回忆计算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并比较一下与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你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还试着让学生写一写你能列出几种方法来?

  6、鼓励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知识,其实课内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预习"厘米和米"时,学生可参考的课外知识就很多,而真正书本上的却很少,课外各种测量工具多少是书本上都没见过的,这样对学生真正认识长度单位有很大帮助,而且学生在遇到疑问时,不急于提示,帮助释疑,而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己尝试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小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

  一、识记数学定义公式,明白正确含义

  在小学数学教材里,一般都是先例举生活实例,再归纳出数学定义或推导出一个数学公式。这一部份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就看明白了。如小学十二册32页讲比例时,出示了四面长宽不同的国旗,学生在自己计算长和宽的比值,然后归纳出比例的定义: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值是否相等是判断两个式子是否成比例的依据。弄清了这一点,学习后面的比例知识就易如反掌了。

  二、读懂数学例题,学会运用数学公式

  为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数学定义与公式,教材在每一小节里都出示了几个精典性的例题,能运用数学公式正确解答这些题远比在题海盲练题有效。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下面以比例的性质为例――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在这小节里有两个例子,一个横式的比例,一个分数形式的比例,都分别用符号标记出了内项和外项。在读例题时,一定要读懂这个细节。这两个例还展示了两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外项相乘的积的式子表示方法。学生真正读懂这两例,解比例的题目就会很轻松。

  三、举一反三,尝试运用公式的变式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数学公式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捷径。死记硬背数学公式是学不好数学的。

  在预习里,学生尝试对公式进行变式练习,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利用公式的变式,少掉中间的一项都可以利用数量关系计算出来。

  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预习存疑,适当练习巩固知识

  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可以用专用的笔记本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学生带着疑惑认真听教师讲解,寻找解决的方法;如果还不能解决可以在课后向老师请教。

  此外,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借助一定的练习来加以巩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主动完成教材用教辅读本上相关的题目,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如果遇上了还不能解答的问题,一定不要放弃,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或教师求助,或者上网搜索解答方法等。

    73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