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小学数学预习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一种较好的自主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背后需要教师做出更多的思考与努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预习指导

  一、预习要有针对性

  预习工作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情况等主客观因素,有针对陛地开展。

  1.预习要“因题而异”。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之前,应事先看看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预习。定义、公式是数学基础知识,其推导过程较为复杂,学生通过预习,往往不能理解其中道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其公式推导过程实践性强,思维严谨,且单从书面看较为抽象。学生预习容易造成仅背下公式、能够运用,但却省略了中间推导的思维过程的现象,形成知识空白。而对于那些由旧知识迁移而得的新内容,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独立探索,这种知识就适合学生提前预习。如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实现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纳人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到课堂教学时师生都将觉得很轻松,事半功倍。

  2.预习要“因生而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的思维品质及学习品质。对于那些学习态度积极、思维品质良好、创新意识强、喜欢独辟蹊径的学生,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其学习需要。这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为他们留下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探寻知识背后更为广阔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其各方面能力。而对于那些按部就班、学习态度比较消极的学生来说,预习可能会造成他们更大的惰性,使其逐渐缺少探究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

  3.预习要“因师而异”。

  学生事先了解了学习内容,到了课堂之后已不是“白纸”一张,这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使用教材,大胆重组教材,以保持学生预习之后对新知仍有新鲜感,保证其学习新知的热情。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教学流程,合理调度课堂教学进程,因材施教,使学生预习与课堂学习两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在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更高层的精神交流,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师生交流互动相得益彰。反之,对于还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并灵活掌控课堂的教师,如果在学生预习之后仍按“照本宣科”,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还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没吃好”的现象。

  二、预习要讲究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能够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小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预习呢?简言之――领、悟、疑、动、试、查。

  领――学生刚开始数学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教师的引领在这时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认真研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规律,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且预习任务应难易适中,可操作性强,使学生的预习能有的放矢,富有实效。如预习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一课,教师布置了如下预习任务:(1)分别裁出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印”在脑海里。(2)寻找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物品。(3)根据裁出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估一估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面积。(4)画出l厘米、1分米,比较一下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引导性强、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预习作业,学生能够避免预习的盲目性,达到预习的效果。

  悟――数学知识本身是有结构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都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方式联系着。零散的数学知识最终以一定的网络结构形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寻找知识联系的能力,使学生在预习时,就能初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在初步接触一项新内容时,都应有意识地回忆之前学过了哪些相关知识,新旧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如学生在预习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能主动搜索上册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关知识,并利用旧知进行迁移,尝试学习新知。正因为数学知识的结构性,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预习指导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联系旧知学习新知、融会贯通、自主整合的能力。有了这种“悟”的能力,学生就不会孤立地预习新知,而在一开始接触新知时,就能将新知纳入原有知识体系来尝试学习,这种预习效果将大大提高。

  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积极思考、标注疑点,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理解知识,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生要带“疑”预习,对于课本呈现的内容,要多思多问,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做好记录,将这些疑点作为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学生要带“疑”学习,在课堂学习巾,要敢于将自己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暴露出来,并努力从教师的授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数学知识,只靠在书本上读读看看、圈圈画画是无法正确理解掌握的。像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例如预习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可布置学生找出生活中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如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在课本中问题的指引下,亲自去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棱、顶点,仔细观察这些面的特点,数一数棱和顶点的数量。通过亲自去操作去观察去感受,学生才能真正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试――尝试解题是数学预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现行教材中数学知识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学生在预习时很容易出现直接看课本答案,不经思考、不劳而获,从而陷入似懂非懂的境地。遇到这样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将解题过程遮盖起来,自己尝试着解题。解题完毕后再将自己的做法与书本的对照,在尝试答题的基础上理解课本的解法。有了这样一个独立尝试、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更深刻更准确。在预习新知之后,学生还应尝试着做一做练习题来检验预习效果。这种尝试,既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利于师生更好地制定课堂学习目标,抓住知识的重难点。

  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搜索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们查找资料变得方便快捷。教师应当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利用各种途径去搜寻资料,了解与新知有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历史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预习《年、月、日》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找找资料,了解为什么四年一闰?为什么只有2月天数最少等。再如预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可以试着去了解一下分数的由来及分数的发展历史等。学生有了查找资料的习惯和能力,其所能获得的知识就愈加丰富和全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预习小学数学

  一、要会读书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老师教授知识也是凭借着一本数学书,故而首先要会读书。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去读,不能像看故事书那样走马观花似的,一目十行,这样的读一点效果都没有,不如不读。正确的读书要注重理解,最好是准备一支笔在身旁,可边读边划,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划出重点,划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边读边写,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这些体会和思考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也不同于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其他同学给出的答案。学生在预习时要有认真的态度,有些学生不把预习当做学习,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学生一定要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听课的重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会节省很多的精力,听课也不会觉得那么累,不会因为一个溜号而接不上老师讲的内容。

  二、要会思考

  都知道听课和做作业讲究方法,其实预习也同样是要讲究方法的。有的同学只知道死记硬背,把一些定义和法则都背下来,其实这样很不好,正确的应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数学不能只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在预习一些定律、运算法则和公式时,要多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我们以“勾股定理”为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画图,图形结合,用自己的方式去试着推导一下,然后再把自己尝试推导的过程和书本上的解答进行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的过程是否正确,与书本有什么出入,出入在哪里,自己是差在了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错,究竟哪里自己没有想到。这样的过程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省去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然后,再想想可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这个不局限于书本,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最后能够“丢弃”书本。学生在预习应用题时,首先要结合生活实际。应用题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学会了也同样可以解决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注意解题思路,一定要想清楚问题求的是什么,我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当然最好是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如果与书本一致,还可以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如果与书本不一样,那么就要检验一下是否正确,自己的算法好不好,与书本上的相比哪一种更加简单。如果自己能够找到解释的方法最好,如果还是不明白,那么就可以作为之后课堂学习的重点。

  三、要会补救

  数学知识的连续性非常强,学习内容都是一环扣一环,如果前面所学习的要领不理解,那么之后的课程学习起来就会非常的艰难。学生在自己预习时发现了一些困难,那么就可以翻翻以前学过的要领哪里还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这样才能保证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能轻松地学会。比如除法试商,这个地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那么就要查看以前学会的内容,学会乘法里有问题是最大能填几的问题,其实这个就是在渗透除法试商,这两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就对除法试商降低了不小的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困难,一定不要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是学好数学最大的困难,如果遇到困难就略过去,那么在陆续的学习中会积累越来越多的问题,前面不弄明白,后来的学习是没有办法开展的,所以预习时就持着认真的态度。

  四、要会应用

  数学当中的定义、公式、原理、法则都是出题的要点。只是理解却不做题,那么在学习数学的路上只能说完成了一半。题目一点也不难找,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非常基础而又系统的,对于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而言是非有利的,而且这些练习题不一定说非要在课堂上做才是最好的,其实在预习中也可以试做这些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到底如何。预习做得越好,课堂上就越轻松。相反一个不预习的学生,上课累,下课更累。

    73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