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有效预习数学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预习方法

  一、预习的内容和目的要明确

  第一,对预习的内容要有全面了解,它属于哪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如何,在所学知识中的地位怎样;第二,应弄清楚通过预习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如:哪些属于了解、理解的知识?哪些应该掌握运用?也要弄清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质量,培养提出问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预习“认识除法”时,基础不同的学生选择方法也就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书中的意思,直接用乘法算式做题,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刚开始肯定是运用乘法慢慢过渡到除法,导致做题方法大不一样,但通过预习学生都能认识除法。预习新知识时,学生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自由探索新内容。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二、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不要求学生预习。因为学生常会因为时间或习惯原因,不注重预习内容的过程,直接参看课本里的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使活动过程失去实际意义。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且,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对知识的误解,比较多的人都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到了上课时,老师却告诉他,他一直所认定的结论是错的。虽然结论是有根有据的,但刚开始,一般的学生在潜意识里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虽然后来他不得不改正想法,但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三、数学预习有助于对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靠课堂讲授,自学时间非常少,自学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这个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黄金阶段。事实上,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很少要求学生认真读数学课本,学生也很少主动看数学课本,认为听得懂、会做题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从思维的训练及其长远利益来说,自学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它更多地表现为这样一个循环系统:学生从外界吸取信息,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加工,产生思维,并向外界输出信息,在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身的思维系统,使每一次循环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促使自身思维向高一级方向发展。所以,充分利用数学预习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有必要的,不容忽视的。

  四、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数老师都忽略了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而学生没有老师的指点和安排,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已属不易,更不会主动进行预习。在课前有效进行预习,对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有所认知,有所掌握,也有所疑惑,并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学习过程中会更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预习是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他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提前解决了,产生的思考与疑问“生成”了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这些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与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探索经历,因此课堂上就敢于大胆站出来表现自己,讲自己所知道的,说自己的发现,提自己的疑惑,通过交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五、及时掌握反馈,优化教学过程

  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多提出问题,既可以是预习过程中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可以是其他的想法或要求。教师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以便进一步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参、教师主观预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作重点专题突破,以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

  一、传授预习方法,预设预习目标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课前预习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教授学生恰当的预习方法,在小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教师再事先给学生预设好预习目标和任务。采用这样的任务预习法这对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种方法能够适应新课学习、数学习题课、数学总结复习课等许多类型的课程学习。而且这样的预习方法对于后进生和中等生来说,能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样的预习能够轻松取得理想的预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时,教师要事先给学生确定预习实现目标任务,通过完成预习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进行预习时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或其他方式,在学生完成规定的复习题后,可以采用比赛方式让学生进行习题运算以检验复习效果。学生在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和任务后,就能增强预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如果再运用比赛方式,更能激发学生预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动手实践操作,实行不同预习要求

  在预习中对于图形以及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比较强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亲自动手操作,可以运用画图、拼图、折叠、剪纸、观察、移动、比较、测量等操作形式感悟、体验新内容的学习。比如,学生在预习三角形的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自已制作和准备各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这样能让学生对三角形有直观形象深刻的记忆。在预习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在操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强的针对性,使预习的效果更明显,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就会更强。在学生的预习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多少,对课前预习要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小学数学每天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并且教学内容的跨度也不大,这样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可能觉得很轻松,要求他们每天预习教材内容,他们可能不愿去做,教师可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拓展内容让学生进行拓展内容的预习,以增强这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宽度。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每天完成各门课程的作业对他们来说已经很吃力了,可能没有更多精力去保持保量地按时完成习惯任务,因此,在预习中教师也要科学合理对不同学生实行差异化要求进行预习。

  三、合作交流预习,提高预习质量效果

  要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预习。使预习过程变成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这样能树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数学预习不但要完成目标任务,教师还应多关注学生在预习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能力、学习情感态度等一些生成性的内容,这对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在预习中由于学生存在不同的认知能力、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预习效果和体验。可能有的学生对预习内容一知半解,有的学生预习效果较好,有的学生则能提出疑惑的问题。通过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方式进行预习,每个学生都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思维方式和对待学习的态度等许多内容,这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非常有益。

  四、养成预习习惯,加强预习检查评比

  首先,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兴趣,并要对学生加强指导和示范,使学生掌握预习技巧方法;其次,要加强对学生预习内容效果的检查,以此来督促学生把数学预习任务完成落实好,检查可以采用教师检查、家长检查、小组检查、同学互查等多种方式,来确保数学预习效果的落实,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数学习惯。第三,运用多种平台展示数学预习成果,通过展览数学预习作业、提问检查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在全班展示、小组展示、自我展示,让学生感受数学预习带来的成功之喜。第四,对学生课前数学预习要多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预习动力。

    73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