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小学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说是有很大裨益的,一直以来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广泛重视。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一、明确预习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明确让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小学生获得的大部分数学知识建立在对具体形象事物感知的基础上。课前预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了课前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其次,应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地方还存有困惑,带着问题进课堂,听课就更有针对性;预习时,独立地阅读教材和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自己的表现更精彩,学习也就更有挑战性和成就感。

  二、把握预习的度与量

  预习本身是一种自学但又不能简单等同于自学。因为预习是为接受新课所做的心理、知识、情感上的准备,并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新知。

  小学阶段学生的预习内容不宜过多过细,否则会造成学生没有听课兴趣,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预习要求不能太高,否则会让学生望而生畏;预习要求不能过多,过多学生则兴趣索然;预习时间也不要过长,太长会浪费学生的课余时间,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

  布置预习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学生、教材、教师三个要素,适合学生预习的、对学习有帮助的、学生能自主预习的才做。预习不要求面面俱到,而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如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镜面对称”,预习时可以布置: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唤起对生活中镜面对称现象的回忆;让学生模仿例图在镜子前做各种不同的动作,观察镜中自己影像的形状;用镜子照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看镜子写数字。通过预习活动在家中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方法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前要根据不同教材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明确预习的内容,具体到教材的第几页;明确预习时可运用的方法,具体到举出相似的例子;明确预习的要求,具体到自学时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读一读,说一说,学习观察

  从小学一年级就应开始认真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学会读数学书。从看图明意开始,再对文字部分逐字逐句阅读,做到读明白意思,想题目问的是什么;对于图形、算式则学会看过后想想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通过预习,教给学生看书观察的方法,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数学书。

  2.找一找,做一做,学习操作

  引导学生预习时通过做多种操作活动:观察、操作、实验等,去分析和研究,去自主体会新知识。依据教材,联系实际,亲自动手找一找,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玩一玩,在做中学;在预习完例题后,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做一做课本中的练习题,借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增强预习的信心。

  3.想一想,问一问,学习思考

  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先想一想,尝试解决问题;遇到类似的题型想一想以前是怎样学的;在预习中记下的难点,有疑问的地方,在课堂上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如“数的计算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等)模块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就可以运用迁移方法学生便可自学。

  4.走一走,记一记,学习联系生活学数学

  在课前让学生感受生活数学,并感受数学的作用,上课时学生定会更有兴趣参与。如《分类》一课的教学,课前引导学生“逛超市”,有意识地观察、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分类,如何分类?这样学生在课前已经从生活这无形的“课本”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上课时思路自然而然地打开,发言各不相同但又同样精彩,还能向老师提出许多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1、“答问式”预习法。

  这种预习方法是让学生带着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边读书边思考,准备好在课堂上回答。例如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预习时,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相遇应用题”有什么特征?有哪些数量关系?“复习题”的两种(算术)方法解答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例题中所列的方程是运用哪个数量关系?能不能再运用其它的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答?例题与复习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还有哪些类似的应用题,也可以运用例题的方法来解答?这一组预习思考题,暗中揭示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学生在寻思答话的预习中可以自己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节”,即把所求的未知量改用未知数X表示。同时,缘于“相遇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启示,学生得到活跃思路的训练,使课堂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议论式”预习法。

  这一方法较适合于综合练习课的预习。它要求学生围绕教师安排的议题,通过预习,一边“消化”学过的知识,一边作分析、比较、判断和归纳,准备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如教材第九册第129页的例9,教师要学生根据“解法上的不同点,思路上的相同点”这个议题进行预习,做好发表议论的准备。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抓住四道应用题都有一个相同的已知条件“学校有20个足球”,相同的问题“篮球有多少个?”不同的关系句“篮球比足球多1/4”、“足球比篮球多1/4”、“篮球比足球少1/5”、“足球比篮球少1/5”进行了热烈的议论。教师则以“关系句中用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作为点拨的支点,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带领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

  3、“练习式”预习法。

  这种预习方法,是在学生看书、感知、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练习的手段,在较广泛的实践中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例如,教材第八册第98页“能被2整除的数”和“能被5整除的数”的预习,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书上归纳的“特征”,自己试举几个二、三、四或更多位数的数进行除法计算,看看是否符合书上的“结论”。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在黑板上写的不同竖式,引导学生观察,除到十位上的余数:被2除的是“0或1”,被5除的是“0、1、2、3或4”,然后,共同证实结果都符合书上的“结论”。这样的预习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7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