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一、激励兴趣,养成预习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自主预习、有所发现、质疑问难对,激发学生兴趣有着重大作用。

  首先,我向学生讲解了预习的重要,并讲解了预习的方法。力求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注意以趣导学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强化兴趣,实现良性循环自主预习,激励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会觉得它是一种乐趣。其次,请几位学习较好的学生或课堂上能很好地与老师交流的学生谈谈他们在家是怎样预习课文的。以他们的现身说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激发良好的预习愿望。

  把学生中好的预习方法介绍给大家:①通读。从头至尾阅读新教材,边读边划记号,大致了解新知识的内容;②细读。研究定义、法则、公式、性质等是式样出来的,关键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些什么联系等;③再读。即仔细阅读例题,文字解说及计算过程的旁注,弄清怎样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④试做几道习题。把似懂或非懂的地方,不会解答的习题等做上记号,以便上新课时讨论或向老师提出问题。

  开始时要做到步步引导,逐步检查,让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慢慢地形成习惯。在此基础上坚持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出要求及具体自学提纲。例如在讲完“求分率”应用题的基本例题后,提出“求分率”都有哪些表述方法,看谁找得多”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同学们起初是自己想,后来就到课本习题中去找,也有到处翻看课外书及习题集的。第二天讨论,有的同学一人就归纳出六种“求分率”的不同提法:5是8的几分之几,8是5的几分之几,8比5多几分之几,5比8少几分之几,5是(5+8)的几分之几,8是(5+8)的几分之几等等。在这样预习的基础上再学较复杂的求分率的应用题,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这样的预习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广泛地阅读、主动地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听课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最后,老师就是解决预习中遇到学生不懂的问题,我就让学生把作记号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在提问质疑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大多问题在师生的讨论中得以解决。这样既为新课教学扫除障碍节省时间,又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对这些敢于发问的学生给予肯定。在榜样的作用下,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增强了,预习的目的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指导方法,提高预习能力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预习、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

  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差。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现象,因此阅读课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导。开始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抓住课本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怎样理解数学概念,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指导阅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不易看出重点,教师重在关键处提出问题点拔和讲解,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分数知识中是全新的,关键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与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可在学生“分”时,结合操作相机点拔:“分”与“平均分”一样吗?“平均分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探究分数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的教材内容,与旧知识紧密相连的新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教师要做的只是在旧知识与新知识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顺利掌握新知识。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时,①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②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扩展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③再与课本对照、印证,加深理解。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便可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与解答方法。

  有的教材内容,学生能独立看懂,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组织交流所得,进一步消化理解。这样,可以养成自觉审题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2、在教学中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预习、自主预习。

  ①会提问预习法。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经历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教学《判断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前,可先让学生把3/4、5/6、5/8、7/12、7/5、4/15等化成小数,再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它们的分母,谈谈发现的规律。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得出规律。

  ②猜想预习法。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猜想与预测的能力,要注意避免让学生凭空瞎猜,可通过直觉猜想、归纳猜想、类比推理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猜想。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段:师: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直径、半径。)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出示图)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圆的周长有几个d?生:圆的周长不到4个d;我觉得圆的周长大约3个d;我猜想圆的周长大约3个d多一些。

  ③操作预习法。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操作与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设计时,通过实物操作:剪 一剪(把图形从卡纸上剪下来,初步感知所剪图形一周的长度,互相欣赏剪下的图形,说说你是怎样剪 );摸一摸(动手摸一摸手中图形的边线,再次感知所剪图形一周的长度;说说你是从哪里开始摸的,摸到哪里结束);描一描(用彩笔把手中图形的边线描在白纸上,进一步感知图形一周的长度;说说你是怎样描的);量一量(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选择喜欢的一个图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

  ④概括预习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研究获得的结论。一方面要注意提供学生表述和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严密的表述。如在《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得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2或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教师抓住这个错误资源,指出在实验中所拼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严密表述为三角形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2或平行四边形面积是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的2倍。

  如何使用小学数学教学预习案

  (一)预习案的编写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学能力还不够,需要老师给予方法上的引导。所以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以发展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为出发点,编制出能够引导孩子、启迪孩子自主学习的预习方案。

  (二)预习案要体现知识形成过程

  时下许多教师编制的预习案,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转化为一个个的习题,只注重了对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忽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进行探索。

  例如: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一课中,如果设计这样的预习案:

  (1)什么是长方形面积?

  (2)怎么计算长方形面积?

  学生往往会翻开书本查看面积的概念,记住长方形面积的公式,然后机械地去背和运用,并没有去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如果我们让学生动手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动手摆一摆,算一算,填一填,最终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就真的理解了。

  (三)课堂教学要注重和预习案的链接

  在预习案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预习案的完成情况来组织教学,而是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轻轻带过,着重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这样一来,课堂难免出现“放羊式”,该讲的重点不讲,该引导的却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层阶段,并没有真正学会融会贯通,灵活多变。

    74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