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六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

莉莎 1172分享

  在六年级数学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复习课效率和质量,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复习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了数学教学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提高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吃透教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效、和谐的统一。就目前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来看往往出现教师吃不透教材,对教材理解不到位的现象。看似一堂热热闹闹的课其实仔细观察和分析这堂课,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只不过是凑热闹,连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

  比如在教授《位置》这一节时,教师要求学生“用简单、快捷的方法记录同学的位置”。学生们运用不同的记录方法记录着如“第2排右起第4个”、“第3排,第5行”等生活中的位置表示方法。接着教师追问“这些方法中哪种较好”,这样一来学生就开始争论。而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不管怎么省略什么都没省去”想引出两个数字不能省去的原因。到此本来就可以轻松地介绍“数对”的意义,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在这里出场。这么一来时间已经过了大半,到最后教师只能是草草归纳出“数对”的意义,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还有的教师因吃不透教材教学时常出现形物不分的现象。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学生的终生学习,因为习惯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别好坏,扬长避短了。我们说一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听、说、读、写等。这本来是要求教师在一年级就开始培养的,所以很多学生都具备了这样一些习惯。可是到了六年级很多人没有坚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继续培养和纠正,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也没有继续培养新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意识。

  所以很多学生即使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听讲、不会学习,也就是说不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往往都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甚至于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种习惯的存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维。因而思维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他们的认识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中特别是大班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嫌麻烦而只是照本宣科,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效果自然不明显。

  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注重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引导六年级学生自学数学的策略

  引发探索,体验成功,使学生愿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愿意探索的心理趋向。

  如:“小数性质”的教学,一上课我并没有头头是道给学生讲,而是放手让学生探索。先出示“5、50、500”三个数,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在三个数之间划上等号。一句话驱动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而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小红说:“5米=50分米=500厘米”,小明说:“5分米=50厘米=500毫米”等等,接着教师以小明为例用尺展开事实。引导学生将三个数量都以米为单位表示:0.5米=0.50米=0.500米,接着讨论:小数部分的数位要同样多,会有几种情况?通过讨论最后得出:(1)0.5米=0.50米=0.500米,(2)0.500米=0.500米=0.500米,再加上这醒目的板书,“小数的性质”就总结出来。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概括,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认识和理解了“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具体事实,弄清知识现象的联系。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发言,气氛活跃。师生间教与学的情绪相互感染。学生在知识形成的整体过程中也体验到自己成功的乐趣。

  分档指导,合理训练,使学生善学

  (1)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别,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可以很容易完成,而有的却很难完成,因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就要采取“分层布置”、“分类指导”的策略,让不同学生参与不同活动,使他们各有所得,共同提高,既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中,使课堂授课起到应有的作用。

  (2)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该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档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59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