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怎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庄宇 224分享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等都具有长远的意义。而做好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抓起,因此老师要重视对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一)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

  (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二)试着看懂例题。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三)寻找生活数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二)形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三)提高合作的效果。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一、首先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以及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信心,能够战胜自我克服思想上的依赖性和惰性,投入到自学的海洋中去,能够在里面自由的翱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举一些例子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学的信念。比如:可以介绍了曾被人称“低能儿” 的发明大师爱迪生的故事;或我们身边自学成才的故事。尤其是我们身边自学成才的实例,更能使学生感到没有距离感,有亲切感。使学生深受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们面临的是一群小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不要在开始时对他们要求过高,不要对他们施加太大的压力。因为小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控能力、自制能力等都没有发展好,尤其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基本上都是娇宝宝,没有主动地自学意识。所以刚开始进行自学,我们要把门槛降低,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兴趣,让他们产生主动自学的意识。

  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以后,我们还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此时也不要把要求提的过高,要一步一步来,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学的意义,并进行大力的宣传。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二、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学资源,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革后,修改后的教材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在呈现方式上也以儿童的眼光、生活实际来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来构建,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本身,来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评价时,应多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三、创设好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

  设计好的数学活动,能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能够积极用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在游戏中学数学,由于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学生一听做游戏瞬间就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自主学习。比如:我在教学“位置”这一课时,就结合学生的座位,提出游戏规则,让学生自学。学生为了能够和同学一起做游戏,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学中去,来了解相关知识,加入到游戏中来。由此看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自学的乐趣,主动去自学。

  四、要有必要的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学,而没有一定的指导。在最初的自学时,教师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

  因为在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学之前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形成又给学生的自学增添了助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的能力形成更加迅速、系统。

  1.介绍自学经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刻刻渗透自学经验的教育。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以后的学习起到的重大作用。达到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产生自学的愿望的目标。

  2.明确学法指导的步骤。

  教师要结合学生、教学内容的实际,提供适用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通过一开始的“仿法 ”到最后自学后的“创法”。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行成自学能力。 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五、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其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深远的意义。而习惯是人不易改变的一种行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阶段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每接手一个班级的数学,都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自学习惯开始的。

  六、做好准备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

  现在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嘴里说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说,去讨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始终不愿意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只有自己讲学生才会。实际上,这种思想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3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