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庄宇 224分享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一、创造学生自学的时机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运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事例相联系,营造一个活跃学生思维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迫切地想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这样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

  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就是挖掘数学学科的魅力,设计出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数学程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其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去自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把课堂上的学习方法转化为课后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

  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知识,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大的肯定,从而使自学积极性更高。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的听觉是被动的分析器。一定时间内,人通过听觉记住的内容不到30%,而视觉相对于听觉来说更为主动,学生自学主要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速度,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做题时遇到问题还可以回头再学,因此更有利于掌握知识。需要注意的是:1、教师要对引导学生自学有足够的信心,摆脱“自学浪费时间,有的学生教都不学怎么能够自学”等误区,坚定只要引导得法每一名学生都能自学的信念。2、指导学生自学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不能将自学搞成僵死的程序或模式,要根据传授知识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灵活选用自学方法。3、自学课本要有充足的时间,不能走过场,要根据所学知识的需要科学设置自学时间,每个知识点的自学时间不能低于5分钟。4、课堂上安排学生自学要有明确的自学提示和时间要求,要营造一个紧张的自学氛围,学生不抓紧时间看书就不会做题,就会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编制合理的自学要求,设置自学问题,布置学生阅读任务和自学检测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参考资料,落实完成自学检测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自学问题,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体系的完善。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疑难问题,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形成的正确认识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励学生乐于自学。在课后布置适当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再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四、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小学数学自学教法

  一、开展反思性的自学活动,为课堂上的探究与交流活动提供多种准备

  有效的自学活动必须融入个体的积极思考与体验,做到不盲从课本。在自学课本时,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课本讲的是什么道理?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样讲?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让学生的思考融入对课本的自学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经历,变注重课本的想法与自学的结果为注重学生的感悟过程与不同的自学状态。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前我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思考过程简要写出来:(1)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2)在预习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预习后我及时进行学情了解,发现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变成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但不少学生对课本提出质疑: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为什么要把0除外?定义中去掉“同时”行吗?与 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有几个,为什么?这些不同而真实的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探究和交流资源。同时,虽然本课知识点较多,但学生通过自学活动大多能基本掌握,在课堂上可以留出时间来质疑、讨论、拓展,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构建轻松的自学交流情境,促使学生的角色由学习的模仿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

  数学的自学活动与其他学科不同,更多的是注重数学知识结论形成的推理探究,是指形成途径的多样化的寻找与经历,是探究方法与策略优劣的辨析。因此在学生自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想,尊重他们对书本知识的不同感受与体验,积极创设轻松的自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自学中存在的种种疑问加以探究辨析与澄清,促使他们由学习的模仿者变为学习的探索者。

  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们都说,通过自学已经知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我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中的道理。

  有的学习用画图的方法(略);有的把 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2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即 + = + = ;有的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来计算: + =0.5+0.25=0.75。最后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无论是画图,还是通分,都是把分数单位统一再相加。

  自学探究活动应紧紧抓住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疑惑点进行(这往往就是教学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在探究过程中善于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其把对课本知识的自学探究过程转化为自我认知的构建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一旦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意识,不仅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开展开放式的自学交流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每个学生都可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学生在自学活动中会生成不同的学习状态。这些独特的个性应当与学习内容一起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交流,学生会对课本的自学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从而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如学生自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有学生对书上用两个圆表示 始终不理解:明明是 ,怎么是 ?我反问:这里应把谁作看单位“1”?学生说:当然是把两个圆看作一个整体。我一想很有道理呀!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不都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吗?凭什么要求学生在这儿只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呢?我觉得教材在这儿缺少一个坡度。因此我立即调整原来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研究用分数来表示直线上的点的问题,学生通过看直线上的点,就比较容易接受假分数了,然后再回头看书。这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就比一开始的自学活动的认识要深刻得多。

    738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