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实现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庄宇 224分享

  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教学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是让学生日益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因此,老师要重视对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愿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谁都会很投入,很专心,小学生更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喜欢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的孩子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或应付了事,而在游戏、比赛中,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又高度集中,兴趣极高,接受知识轻松,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培养孩子广泛兴趣与培养注意力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调控教学节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发现学生疲倦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或增添一、二个小游戏或进行表演比赛。这样,歌曲、表演、游戏等教学活动此起彼伏,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

  二、设置情境,使学生好学

  恩格斯说:“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在真实的生活中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表现方式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在情境创设时,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根据教学设计中所制定的教学目的,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注意呈现的方式和时机,在需要创设情境的地方设置情境。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让学生为自己的学校画一个简易图并标上东南西北,回家后 寄给你的亲人。学生就会产生浓厚兴趣,并产生一连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不但喜欢画,还不时的问,这个字怎么写?哪是东面?哪是南面?到底哪面是东,大家怎么标的不一样?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自然而然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

  又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设计:我们来为我们的教室计算一下粉刷面积。师:首先我们要测量出什么呢?学生想出(教室的长、宽、高)一生:用什么来测量呢?特别是高的问题?一生:用绳子量长宽快,但是高呢?另一生:用竹竿。量出教室的长宽高以后,计算时发现不能死套公式,地板和门窗不要粉刷。还要测量门窗的长宽算出面积,可从五个面积的和减去门窗面积得出粉刷面积。一方面不但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知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学生之间达到了真正的合作,还养成认真思考,细心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教的需要,也是学的需要,更是教学的目的——学以致用。

  三、养成习惯,使学生勤学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四、鼓励创造,使学生会学

  学生对学习是否产生兴趣,往往来源于老师有目的地培养,要培养兴趣,教师就要科学地研究和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心理规律,创设一定情境“启开”学生心灵的门户。①高年级可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教“能被2、5、3整除的数”一课时,教师先提出:今天由学生考老师,你们说出一个数,我就能很快判断出是否能被2、5、3整除,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给老师出题。有的说出的数字特别大,有的把电话号码也说了出来,但我都能很快做出判断,为什么呢?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秘密,秘密两字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兴趣的因素很多,教师在实践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愉快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发给每组①盛有水的圆柱形玻璃器;②圆柱体橡皮泥;③圆柱体木块,要求学生运用学具(长方体玻璃容器、直尺),通过尝试性操作,分组实践,试着求出圆柱体水、橡皮泥、木块的体积。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忙开了,不一会儿就找到了解问题的方法:①将“圆柱体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②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形,再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③向长方形玻璃容器里倒入一些水,量出水的长、宽、高,然后将圆柱体木块浸入水中,再量出高,计算出两次的体积差就是木块的体积。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在建立基本数量关系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什么是基本数量关系呢?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决定了加、减、乘、除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里涉及到的内容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例如:加法的应用范围是: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这两个问题就是加法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数量关系呢?基本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一步应用题的教学来完成的。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讨论、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在审题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能否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在于审题。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审题的关键是读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独立读题的习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首先,要求学生熟悉性地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的意思;其次,引导学生批划性地读,即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次,要引导学生推理性地读,以弄清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

  三、在分析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应用题教学成败的标志也在于此。所以,在教学分析应用题之前,要让学生先查阅资料,弄清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⑴综合法

  综合法的解题思路是由已知条件出发转向问题的分析方法。其分析方法是: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问题的答案为止。

  ⑵分析法

  分析法的解题思路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这些条件中有的可能是已知的,有的可能是未知的);再把未知条件作为中间问题,找出解这个中间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

  学生在自学中明白了以上这两种分析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由条件入手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否则推理会失去方向;由问题入手分析时,要考虑已知条件,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在分析应用题时,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从已知找到可知,从问题找到需知,这样就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⑴抓住特征,对比自学

  每类应用题都有基本线索和基本特征,教师通过对前一例的具体指导和对后一例变化加深处的指点,让学生充分运用教材,抓住基本线索和特征,对已学和将学的内容作联系比较,分析异同,自己去获取思路,确立解题方法。

  例如:教“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让学生比较如下两题:

  ①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倒出多少千克?

  ②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60%,倒出多少千克?

  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了=60%,从中获取了解题思路,明确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解答方法相同。

  ⑵设置疑点,商讨自学

  教师故意设置一些疑点疑题,要求学生自己去联系教材、题意,边看边分析,在充分做好准备的基础上,由同桌两人或前后两桌四人交流商讨,取长补短。

  ⑶更换习题,变式自学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做改变叙述、改变条件、改变问题、重新组合的自学训练题,让学生继续运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独立练习。

  把自学引进应用题分析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当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某些问题或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探索某个问题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及掌握程度,运用反馈回授,强化新知,可使静态学习在动态学习的指导及影响下充分发挥效应,从而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7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