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学能力有哪些有效的培养方法

庄宇 224分享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而自主学习则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一)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

  (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进一步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的涵义是什么等等。通过训练,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各半径不同的圆形纸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

  (四)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要对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在自愿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还应注意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达到人人参与学习过程,要精心设计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促进合作学习。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合理引导,提高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都是个性天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儿童,都想要探寻未知事物。虽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但他们都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是缤纷多彩的,他们的脑袋里时刻装满了为什么。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与生活经验,合理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通过构建具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的情境模式,将静态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从有趣的实验、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故事、优美的歌曲中感知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探寻知识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十分热爱的小动物拟人化,构建森林运动会这样一个故事场景。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森林运动会Flash动画,然后对学生说:“瞧,小动物们在开幕式上举着队旗进场了。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小动物比赛情况,你们从中了解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要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准备多少午餐呢?同学们是怎样想的?”本节课,教师以森林运动为教学切入点,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快速进入兴奋、愉快的学习状态中,使学生掌握了学习主动权,非常有兴趣地和小伙伴们讨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巧妙引导,激发学习自主性

  教师在提出具有挑战性与探究性的问题后,可以通过巧妙引导,使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而且由于每名学生的性格不同,所具有的猜想也是极具个性的。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扩展思维,找寻猜想依据,探索猜想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并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以便加深对知识由来的理解。当学生知晓自己的猜想和课本一样时,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尝试研究转变为喜爱研究,进而将更多的学习热情投入到研究新知识中,而这有助于激发学习自主性。

  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首先,教师将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放在漆黑的袋子里,然后分别放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将手伸进袋子中随意抽取一个图形,并猜一猜它的形状,再让学生说出是怎样猜到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出来,个个都表现得很积极,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仅被有效激发出来,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独立精神。

  三、探索引导,养成学习习惯性

  要想将学习主动权从真正意义上交给学生,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与时间。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与教材需要,通过探索引导,让学生在竞赛、游戏、讨论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小学生具有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探索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这节课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两个算式。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植树节学生植树的场景,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然后教师问学生:“从这组图画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之前有4名学生在植树,后来又来了两名学生。”教师说:“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么请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去植树?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通过这则加法应用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看图说话能力得到锻炼,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73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