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教学中要怎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庄宇 224分享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力求以情感人,培养兴趣

  1、创设故事性情境 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马上讨好,忙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庸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一样多呢?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你说该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了学生学习兴趣。

  2、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可以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厘米,宽2厘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开始提问:同学们!你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有的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厘米。有的学生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厘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老师就应该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创造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了。相信,这种学习效果一定要比教师硬塞现成的公式要好得多。

  3、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情境。例如在讲授“8的认识”,做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时教师还没有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了出来。

  4、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积分多的为优胜组,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组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了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渗透艺术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1、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表象。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样子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不同的角多,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样,使学生对角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数学课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能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又消除了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地掌握了知识。3、举一反三,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会“几个几是多少即是口诀几几得几”,从而延伸到体会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走迷失方向。例如:计算加料面积时,应考虑学生对加料斗没有接触过这一事实,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

  1、这个加料斗的四侧面是什么形状;2、让学生观察这个加料斗上下两个面是空的,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计算加了斗的面积四侧面的面积;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侧面的四个梯形是否是大小形状完全相同;4、将这个加料斗沿一个梯形的一腰拆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将抽象化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同时经过这题的解答给学生留下了教深刻的关于“空间”这一概念的初步印象,对今后学习体积做了铺垫。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能力的培养成为热的话题。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 创设良好的开端,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铺垫。如果开场白讲的好,就能先生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宛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导入新课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上下功夫。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三 以语言的艺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赋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从中发现并获取知识。

  五 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这种直观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


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自学能力有哪些有效的培养方法

2.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小学数学自学能力要寻怎么做

4.怎么样教好孩子学习数学有哪些方法

5.怎样去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你三大有效方法

    75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