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选帖的标准有哪些

曾扬 1172分享

  书法初学者常常为选帖而苦恼,那么你知道应该怎么选帖才好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书法学习选帖的标准,来欣赏一下吧。

  书法学习选帖的标准

  (1)帖本身是否有水平?

  在现在出版的众多字帖中,临摹的范本应选取古代书家的作品为好。如欧、虞、褚、颜、柳、赵、以及魏碑等均可,但帖不一定皆是好帖,因为即使在这几家中,由于出版社采用的方法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层次。以我的教学实践来看,一般初学者可能会使用以下几种字帖:一是按原迹或原拓影印的,比如颜书《告身帖》、柳书《神策军碑》《张猛龙碑》等。这类用原迹原拓影印的本子是最理想的本子。它不但保持了比较准确的结构、用笔风貌,而且还保持了原作的章法。二是将原迹原拓选字拼成,称为选字本,如将《颜勤礼碑》、苏轼《醉翁亭记争中的字顺序打乱,按笔划多少或偏旁集中排列,这类帖由于在单个字中仍然保持了较准确的风貌,只损失原有的章法(如字距、行距),而初临书法不同于创作,章法本不是个重要的问题,故尔也不失为较理想的范本。三是经过修补改刻的作品,这类帖在一些选字本和翻刻、石印本中很常见,相比而言,它的临幕价值就不太高了。经过翻刻修改的字帖,一般必然会丧失原迹原拓的风貌、笔划修光修挺,线条光滑而缺乏力度,用笔的动作也难以捉摸,而这些都不利于学员对原迹风格的体验和研究;当然,它至少保持了原迹的结构,在初学阶段,掌握结构是当务之急。四是今人临写古人的临幕本,或是印刷品或是手迹。能临象古人原迹的作品,本身应该是有价值的。但作为范本而言却未必妥当。因为每个人(即使是有成就的书家)在临摹古迹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自己的理解和书写习惯,临本与原本之间总有相当的距离,不但在技巧上如此在气息上更是如此。拿一些尚未经过历史检验的今人临本再作为自己的临本,实在没什么收益。五是双钩本,一本喜爱的字帖,能购到固然好,购不到的话,就只能双钩,这一点无可非议。但如以双钩本作为朝夕揣摩的临攀范本则不妥。首先,双钩的细线与原帖毛笔笔划的墨迹间难以完全相吻,这种距离对艺术作品而言已是大打折扣了。再加上枯笔、渗化笔,双钩就更难表现。再次,原帖的笔划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不低是一具线条外形的躯壳,而且可以从中寻找分析出其用笔的大致过程(如提、按的部位),还可以从中细绎出速度快慢、含墨多少,这一切内容都是初学者迫切需要的。一变成双钩,则真成了线条形态的躯壳,一切动作、速度所留在墨线中的痕迹都没有了;故尔,我以为是最不适宜作为范本的一种。

  综上所述,我提倡初学者使用第一、二种字帖,不赞成使用第四、五种字帖。

  (2)这本帖适宜不适宜学。

  了解了字帖的质量高,并不等于过了选帖这一关。五光十色的流派风貌,也使学习者踌躇不决。学颜、学欧.学赵、学苏、学北碑、学南帖?各家都可学,又不能都学,这确实是个矛盾。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喜好。有喜欢劲挺的,有喜欢秀媚的,有喜欢雄浑的,取各人所需,方得其宜。明明自己喜欢褚遂良的秀逸风格,却硬去赶颜书雄强的时髦,这是跟自己过不去。只有每天面对着自己喜爱的字帖,才会有兴趣去临习研究,特别是在初学尚未能理智地控制自己学习情绪时,兴趣是个绝对重要的因素,它能帮助你树立长期作战的信心。

  那么,有没有不好学的帖?比如赵孟决页,老辈人常常会劝初学者不要学赵,说他是媚软,多学了没骨力。诚然,赵体与诸楷书大家相比,是以秀逸取胜的。但他是个经过历史几百年淘汰下而仍有生命力的大书家,他的书法是经得起检验的。如果你学赵学得没有骨力,那是你掌握的方法不对,不能要赵孟颓负责。只要学习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再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加以指点,是能学好的。反之,别说赵体,颜、柳、欧、褚,都会学出弊病来。

  只要找到一个高质量的、同时又是符合自己性格爱好的帖,选帖这一关才算过了。它将是你未来翰墨生涯中的一个良好起点。

  初学者选帖的方法

  古有择帖如“立方选药”之说。就好像一个人生了病,只有把病因诊断清楚,对症下药,吃下去才会起作用。否则不问青红皂白,急不择药,服下去是会有生命危险的。

  说到择帖,这个问题很大,不能按一种模式套,也不能一概而论。学书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择帖也不应该相同。在我接触的朋友中,有的公务人员习字是为了应付在工作中的抄抄写写;有的首长、长者是为了题词签字。有的画家是为了作画练笔或题画落款;有的文艺批评家则是借助于练字搞艺术的研究;有的有志青年则把目标定在成为书法家上,瞄准了书法的最高水准。如果要求他们都从一个角度进人,走同一条道路,选择相同碑帖,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在择帖上不能够强求统一,要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定。下面仅就择帖的指导思想问题提个原则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1、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人人言之.”这是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的一句话,惫思是说,择取高水平的范本拿来学习,可能只会学到中等的水平。把这个说法再延伸一步,以中等水平的范本拿来学习,花费同样的精力,收获的恐怕也只能是下等的水平。如果初起择帖就拿个下等水平的范本来学习,从学习书法的意义上讲,那就等于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取法乎上,一是要引导学书者向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书法作品学习。我国许多谈论书法的理论书籍都大谈特谈中国的书法史,目的就是给大家指出了某一时代、某一家、某一派的书法成就在历史上的地位。引导人们学习上乘之作。清代康有为为了说明取法乎上这个道理,在《广艺舟双揖》中写道,“今欲抗族晋宋,树垒魏齐,其道何由?必自本源于汉也”。当他谈到从六朝拓本人手的好处时说“从此人手,便与欧虞争道。”也就是说,要想和晋朝以后的人在书法上对抗,就要向汉朝人学习,如果要想和欧阳询、虞世南争历史地位,就要从六朝人的拓本人手。

  取法乎上的另一层意思是无论学习哪家哪派,要直接向成就最高的创始人学习。不要去找他的徒子徒孙,最多通过他的徒子徒孙引个路即可。

  比如,欲学唐代欧阳询的楷书体,最好是把欧阳询的字直接拿来临习。历史上学欧体字的人很多,最有成就的是他的儿子欧阳通。面貌相似的还有清朝的黄自元。欧阳询楷书珠圆玉润,寓险劲奇崛于谨严方正之中,雄健浑厚、肃穆精密为楷书最好的范本之一。其代表作《九成宫酸泉铭)}(图5)充分显示了欧书的特点。他的儿子欧阳通也取其父之法,虽刻意临摹,但仍与其父相去甚远。其代表作为《道因法师碑》,在面貌上夸张了其父险峻的一面,剑拔弩张。清代何绍基称此碑“险劲横轶,往往突过乃翁”。不知何老是褒是贬。看完欧阳通的字,再看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从面貌上看完全是欧书体系,只不过是把书法艺术做了技术化处理,出现了点画雷同的模式,向印刷体跨越了一大步。有人见其规整,以为写黄书是抄近路的学欧方法,由此误人歧途。

  2、根深叶茂、渊远流长

  书法至汉、晋,已到顶峰。学习书法只能向传统的高峰期学习,既不能搞“现代化”,也不能“就近人学”。传统的“根子”扎得越深,汲取的营养也就越丰富,枝叶繁茂,且坚韧挺拔,不怕风雨。

  作为一心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的人来说,起码从唐、宋人手,“根子”能扎到晋隋汉魏更好。再者选择的“土质”要好,好的“土质”就是名碑名帖.这些名碑名帖艺术性高,难学难进,一旦“扎”进去就会根底牢固,受益无穷。一学就会的碑帖,一般的说都不那么高明,“土质”松软,还是不要费功夫往那里“扎”为好。

  作为不是想当书法家的人来说,可不必顾及这套专门的套路,按照自己的需要“扎”根。想把字写得规正一些的,把根子“扎”到元代赵孟撷处即可。赵字庄重秀美、规整潇洒,大有晋人风范。即使学不到其“精奥神化”之境界,学其法度、面貌也会有所收获,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若为作画题款而习书,属文人画派的花鸟、山水画,学习宋朝人的行书就很好。宋代是中国绘画发展历史上的关键时代,尤其是山水和花鸟画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书法在书信和卷轴上的运用也大量增加。加之苏黄米蔡四大家冲破了唐代颜柳的严整肃穆变为轻快活泼,悠肆放达,以意为书,与文人画相映成趣。不少画家以宋字题画效果不错。

  3、墨迹为主、厚古薄今

  墨迹与碑刻都可以学。唐以前,墨迹几乎无存,只能根据碑刻临习。唐以后,世存墨迹逐渐多起来了。有的同一作品既有墨迹又有碑刻,在选择临本时当然墨迹本好。墨迹可以看出运笔的过程和笔墨之间的关系.且不会失真走样。宋代米莆在《海岳名言》中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米老的教导是有道理的。

  汉魏碑刻,无墨迹可寻,一也没有关系.可以找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所临的墨迹作参考。如果一个人的作品,又有墨迹、又有碑刻的,最好在临写碑刻的同时,拿他的墨迹来进行参考。像写唐代颜真卿的《勤礼碑》,一定要看看他的《告身帖》墨迹,这样对临习碑刻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关于今人墨迹能不能学的问题。回答是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他的艺术成就如何。无论古人今人,谁的艺术性高就可以向谁学习。从书法艺术上看,今人也有高的,古人也有低的,但就总体而言,今人远远没达到古人的成就,在择“师”_上的厚古薄今,是书法界的共识。我们说今人也可以学,主要是学习他临习碑帖和书法创作上所走过的道路,通过今人的作品,加深对古碑名帖的理解。许多近代书画家都不主张学生直接学自己的字或画。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经说过“学我者死,近我者俗”。这些艺术大师主要是通过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使其超过自己,而不是再培养出几个“小齐白石”。这才是真正的“明师”。

  这里还要顺便说一下所学碑帖的真伪问题。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帖,如王羲之的字是否出自王羲之本人之手,历史上争论很多,至今真伪难辨。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学书者可不必担心,只要艺术性高尽管放心大胆地去学。至于究竞出自谁人之手,是鉴赏家研究的课题,对于学书者并不重要。

  4、愿意接受,个人心情舒畅

  选学的碑帖使学习者从心底里喜欢很重要。北京的刘博琴先生曾对我说过,学书者拿到帖后,有似曾相识之感,也就是“半熟脸”才好。俗话说,热爱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对所选碑帖的热爱、倾倒,很难想象如何能够坚定不移、一丝不苟地观察和临习。当然在选择碑帖时,也不能光凭“感情用事”或“一见钟情”,最好多听听行家的意见。总之,选择的是名碑名帖,又适合学书者本人的实际情况,往往比较容易成功。

  书法临摹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临帖应以摹姑.为主。学习者的眼和手,与帖上的墨迹之间,由于初次接触,会产生一个不小的差距,难以把握帖中的艺术精粹,这就需要强迫自己去适应帖书的风格。从教学实践上看,早期的这个学习阶段在时间上不宜拖得太长,要提高效率,在字帖临幕的表面或边缘部位反复游移,对以后的学习并不会有多大好处。摹帖是个极好的高效率的方法,尽快地掌握字帖风格的最基本方法。它可以帮助把握进一步深入所必须的技巧。这就叫取得“进攻”的出发点。

  第一个目的达到后,应该扔掉拐杖了。第二阶段是临帖,“对临”。“对临”是一般的技巧训练,通过自己的书写实践,要掌握基本的用笔、字的间架特点以及章法上的特点(选字本也有个组合字的章法问题),做到如此就算是达到了本阶段的要求。如果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加以指导,则两年左右的训练时间(每天练习大约一至二个小时),足足有余了。当然,成年人所需时间与少年人不同,因为理解能力不一样,但一个小学生,只要能按要求学,至多三年也可以达到目标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单元是临摹过程中最艰难的单元:从摹到临,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一个质的转变。

  第三个阶段,则是背临。常常有学员为临书与自书的距离太大而苦恼。确实,从临书到自书,又是一个质的转变,如果没有过渡,我以为是很难适应的。以我的经验,过渡层次就是背临。临幕时,总有个我与帖之间的心理距离,我是主,帖是客,背临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心理距离,使主客相融,物我化一。学颜体的要出手即颜,学欧体者要出手皆欧,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帖的风格技巧。当然,要做到主客相融,在背临时就不但要注意帖的技巧,更应考虑到气韵、格调、趣味、神采等。同时,背临的更大意义还在于锻炼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要尽力做到惟妙惟肖。

  第四个阶段是意临。有了上述基本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书法王国,基于此,不应在一本帖上逗留,要想办法开拓视野,在不同风格,技巧的各家帖中寻找契机,有些大书家临某家某帖,不象。初学者常常觉得无法理解,临而不象,临它作甚!殊不知这正叫“意临”,临者对帖的揣摩已经不是死记硬背了,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取”的一点应考虑到与自己个性和习惯、基本风格相吻合。吴昌临石鼓、何绍基临兰亭.距离甚大,但却在某一点上与原帖精神契合,“心有灵犀二点通”。在意临时,切忌面面俱到,要着服于一点。为什么和如何来选择这一“‘点”,就要学习者对自己正确估价了。这种选择,常常可以看出学习者的修养来。


书法学习选帖的标准有哪些相关文章:

1.书法考级内容画纸规格和时间要求

2.钢笔书法练习方法有哪些

3.硬笔书法练字应从哪种字体练起

4.书法入门:书写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5.练习硬笔书法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热门标签

    84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