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

木青 1172分享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那么你知道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的由来是什么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吧!

  囫囵吞枣

  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另一则>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囫囵:整个儿。这个成语比喻学习时不深入理解,生吞活剥。也指对事物不加分析,含糊了事。

  生词本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相反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择地而蹈、望梅阁老、张皇幽眇、不知颠倒、食不念饱、捶胸顿脚、敛手束脚、......

  成语例举

  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679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