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年代和主要成就

培章 1172分享

  孙中山所处的年代是怎样的年代呢?他在这个年代里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中山年代和主要成就情况,欢迎阅读!

  孙中山的年代:1866年——1925,民国时代

  孙中山的主要成就

  孙中山的最大成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领导人。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刘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日本人眼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与日本发生深刻联系,是在1897年。当年8月16日,他从英国出发,经由加拿大等地停留后,抵达日本横滨。当时在船上,不仅有同船的欧美日旅客,还有清廷驻英国公使馆三等书记官曾广铨以及清廷所雇的英国密探。

  到日本后,孙中山马上与同为“革命四大寇”的陈少白会面,住在了他家里。

  转天,孙中山就去横滨加贺町警署拜会警长,表示自己被清政府跟踪,希望得到日本的保护。经过一定的程序,日本政府方面答应了孙中山的请求。本来,孙中山在日本仅是过境而已,他下一个目的地是越南,准备在那里筹钱发动下一次起义。但是,一个日本人的来访,改变了他日后的行程。这个日本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浪人宫崎寅藏。宫崎寅藏,又名宫崎滔天(1870-1922),别号白浪庵滔天。他比孙中山小三岁。宫崎寅藏早就看过孙中山的《伦敦被难记》,心中十分崇拜这位中国人。拜访之下,相见倾心,畅谈许久,惺惺相惜。特别听孙中山大讲在中国革命的目的后,宫崎深加激赏——目的是要洗雪东亚黄种人的耻辱。二人越谈越深入。于是,宫崎苦劝孙中山在日本多待些日子。孙中山应允。通过宫崎,孙中山结识了另外一位日本人平山周。

  “中山”(原名孙文)一名,就是平山周替他登记旅馆姓名时所取。当时孙文化名“中山樵”,后来就成为世人尽知的“孙中山”了。

  孙中山曾是清廷通缉犯

  在宫崎寅藏、平山周的引见下,孙中山与时为日本众议院议员的犬养毅打上交道。犬养毅把孙中山介绍给当时的日本外相、进步党首领大隈重信。更进一步,孙中山还拜会了日本军国主义理论家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万元大钞上的头像就是这个人,他倡导西化,亲自参与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是推动日本成为“禽兽国家”的关键人物。与这些政界大佬搭上线后,孙中山获准在东京居住(当时他是清廷通缉犯)。

  但是,日本人表面上对孙中山的“好”,完全是出于功利性质——甲午战争后,日本和中国清廷恢复正常邦交,获取了空前的利益。但日本人清楚地意识到,清朝肯定要灭亡,所以他们要打提前量,与日后可能取代清廷的革命党人事先搞好关系,以求日后能获取更大的好处。

  这一点,从犬养毅对平冈浩太郎(日本大商人,“玄阳社”头子,长期在中国活动,为日本搜集情报)的告诫中,即可发现端倪:

  “愿吾兄将彼等(孙中山等人)握住,以备他日之用,但目下不一定即时可用。彼等虽是一批无价值之物,但现在愿以重金购置之。”

  可见,孙中山心目中热情好客的日本政要,不过拿他当作以后可能卖得出大价钱的“废物”而已。

  孙中山的死因

  孙中山先生爱吸烟,一直身体不好。1925年1月,孙中山来到北京后即开始病发,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入住协和医院,此时他已经不能进食,当日下午外科专家兼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主刀为其进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癌症晚期。于2月17日发出病危通知书,最终于3月12日魂归天国,享年58岁。

  现在的协和医院还保留着一份13页的报告,英文,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孙中山先生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死于胆囊癌的真相。

  香港《华字日报》翌日报道了 孙中山的死讯:“孙文吐呕大作。不能进食。脉搏骤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极危险。克礼医生在左右看护。终夜不离。戴天仇为孙草遗嘱。唯孙尚未签字...孙文病至十日晚大变。腹胀加增。克礼为之打针放水。今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钟逝世。当弥留时。戴天仇代草遗嘱。孙科急电粤民党要人来京。”

  同日,胡民汉饬令各地停止宴会:“十二日午一时胡汉民接汪精卫来电、谓孙中山于十二日上午九时四十分病终京寓,胡汉民即分饬各大小机关、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公安局分饬市内酒楼、即日起停止宴会、市民停止七天、在职人员则停止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停员缠黑纱一月。”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718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