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珣《南乡子·相见处》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映卿2 1172分享

  《南乡子·相见处》是五代词人李珣创作的一首词作,这首词摹写传神,感情纯朴,并且洋溢着一种南国情调,令人赏心悦目。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李珣《南乡子·相见处》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南乡子·相见处》原文

  五代:李珣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日暮天晴,一位美丽纯真的少女,在越台前盛开的刺桐花下,和一位风度翩翩、俊雅倜傥的少年偶然相遇。

  两人擦肩而过,她仍偷偷回望,深情地注视着少年,故意掉下一双翠羽,匆匆骑象离开游人,趟过小河先走了。

  注释

  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此词牌即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者。南乡子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⑵刺桐:植物名,似桐而有刺。越台:即越王台,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在今广州北越秀山上。

  ⑶回眸(móu):囬转目光。深属意:表示深切的情意。属(zhǔ)意:留情,暗含情意。

  ⑷双翠:一双翠羽,女性头上妆饰品。

  ⑸骑象:李珣笔下的岭南风光有着神奇的异域色彩。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远古时就与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象崇拜渗透到百越族生活的各个领域。骑象少女是岭南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之美的结合。背(bèi)人:指避开别人。

  创作背景

  据《栩庄漫记》考证,李殉是早期来华的波斯人后裔。其文化底蕴无疑是伊斯兰文化,这从他兼治医学,其弟也以从医为业即可得到某种启示。又由于李殉长期生活于中土,受汉文化的濡染自然在所难免。伊斯兰圣贤自古也都是提倡接受先进的汉文化的,穆罕默德所谓“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即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思想。李殉“以秀才预宾贡”,全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身上固有的伊斯兰文化因子仍时时在发挥作用。“词”是词人的心曲,是词人情志的外化。他“亡国不仕”,“多感慨之音”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他少柔婉纤丽的情调,而多明快真切的风格,不无潜在的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汉、波斯文化对他的交互作用,使其词作在西蜀文坛上别开生面。

  李珣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亦颇负诗名,但终不脱波斯人本色,多年以经商为生,浪迹天涯,曾到过广州。唐末广州已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有阿拉伯人万余。李珣在那里如鱼得水,有一段颇为自在得意的生活,常邀女子同游。李殉共有十七首《南乡子》词,皆写南国山水风光与民俗人情。此词即为其中的一首。

李珣《南乡子·相见处》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南乡子相见处》是五代词人李珣创作的一首词作,这首词摹写传神,感情纯朴,并且洋溢着一种南国情调,令人赏心悦目。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标签

    568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