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晏子不死君难》原文_译文_鉴赏

卫文2 1172分享

  《晏子不死君难》记叙了晏子在国君死难问题上的处理办法,充分体现了晏子这位有头脑有才干的政治家的风采。文章三问三答,答中有反问,最后归结到“社稷”二字,波澜起伏,论旨鲜明。下面一起学习这篇古文吧!

左丘明《晏子不死君难》原文_译文_鉴赏  

  《晏子不死君难》原文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崔武看见棠家遗孀就喜欢上她,便娶了她。(齐国国王)庄公与她私通。崔武杀了他。

  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

  他家的佣人说:“(你打算)死吗?”

  (晏子)说:“(国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干嘛死啊?”

  说:“走(离开齐国)吗?”

  (晏子)说:“我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

  说:“回家吗?”

  (晏子)说:“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要主掌国家。君主的臣子,岂是为了俸禄?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谁去担这份责啊?况且他人立了君主却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

  我将回什么地方啊?”

  (崔大夫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入,(晏子)将(国王的)尸体放在腿上哭,(哭完后)站起来,一再顿足离去。

  别人(还)说崔先生你一定要杀他(晏子)的。崔先生说:“(他)是民众指望啊,放了他得民心。”

  注释

  崔武子:齐卿,即崔杼。棠姜:棠公的妻子。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

  取:同“娶”。棠公死,崔杼去吊丧,见棠姜美,就娶了她。

  庄公:齐庄公。通:私通。

  弑: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晏子:即晏婴,字平仲,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其人:晏子左右的家臣。

  君民者:做君主的人。

  实:指俸禄。

  昵:亲近。

  庸何:即“何”,哪里。

  兴:起立。三踊:跳跃了三下,表示哀痛。

  望:为人所敬仰。

  舍:释放,宽大处理。

  鉴赏

  文章开头,极其简短地交代了历史背景:崔武子见堂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崔武之,即崔杼,亦称崔子,齐国大夫,执政齐国二三十年。堂姜,是齐国大夫堂公的妻子,堂公去世,崔杼去吊唁,看上了堂姜,不顾占卜为凶卦的警醒,娶了回家。庄公,即齐庄公,为崔杼所迎立,亦为崔杼所弑杀。通,即私通。弑,臣杀君主即为弑。我之所以写这么细,是因为此段文字铺垫极为重要,不义之臣与不义之君,共同因为美色而发生矛盾,最后国君被杀。此时,我们好像看电视剧,知道晏子这位重要人物应该出场了!

  晏子,齐国名相,著有《晏子春秋》,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我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并且把他和管仲并列,专门为之列传。庄公被弑杀后,晏子不顾安危毅然站在崔杼家的门口,要来吊唁庄公。下面的文字,通过一问一答的简短方式,彰显了晏子大公无私,正确区分国与君、以国为重的崇高思想,让人叹服!时至今日,我们亦当景从焉。

  手下问:要为国君殉难吗?晏子答: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为什么我要死?

  手下问:打算逃出齐国吗?晏子答:是我的罪过吗?为什么要逃走?

  手下问:回家吗? 晏子答:国君死了,怎能回去?

  这三问三答,足见晏子心中之政治考量。在第三答后,晏子继续说,作为百姓的君主,岂可凌驾于百姓之上?要以国家为重啊!臣子侍奉君主,岂是为了他的俸禄,而是要供养国家。孔老夫子总是要求正名分,那么这里我们看到,中国自古就有为国君正名分的思想和事例,晏子明确提出了君主和臣子的标准,君主要以国家为重,臣子要以供养国家为重。我经常想起美国的文官制度,不管总统如何更迭,而文官不变,保证了政权稳定、有序运作。而我们却经常一朝天子一朝臣,打击异己,经常导致国家混乱,苍生受苦。

  晏子的思想,继续闪耀光芒。他说:“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国君为社稷而死,我们就跟着他去死。然而晏子更进一步明确提出:“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国君如果为了自己而死而逃亡,不是他自己亲近的人,谁敢承担责任?为社稷和为自己,就好像左宗棠说“损人欲而天理”,是截然不同的原则性界定。不因为他是国君,或生或死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为什么而死!这样,我觉得就如毛泽东所说,死得其所。

  晏子更进一步提出:是君主宠爱的人杀了他,我怎么为他而死而亡而回家呢?矛盾的焦点进一步明朗,是君主小集团内部的矛盾,不是国与国、国与家的矛盾,而是他们因为女色而起争端起杀戮之心,这更是因其私欲而死。这样,晏子就一步步地揭示了他的政治思想和考量,让人明白齐庄公死的不得其所,崔杼杀他是他们内部矛盾,不影响大局。

  这就好像电视剧到了关键时候,电影里主角死之时总要说上一段话一样,晏子发表完自己的想法,就进门大哭一场,大跳三下,就出来了。然后崔杼的人说,一定要杀死晏子,崔杼说,不能杀他啊,“民之望也,舍之得民”,放了他就可以得到人心。此处证明崔杼也是非常之人,明白权衡轻重,他已经杀了国君,再杀民声极好的晏子,他自己也就无法立脚了。

  今天的我们,或许没有机会面临如此大事,面临更多的,是利益面前的选择,是大利小利?是眼前之利还是长远之利还是恒久之利?是一人之利还是集体之利还是国家之利?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我们,我们都应该以集体为大、以国为大、以民族为大,而不应该以私欲为大。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如此而已!

  崔杼杀了齐庄公,这件事还有更让我们感动的后续,那就是史官的秉笔直书,青史留名。崔杼也担心自己留下千古骂名,他让史官写齐庄公患病而死,史官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杀之,然后叫来他弟弟,弟弟也这样写,又杀之,又换其弟弟,弟弟也这样写,又杀之,又换来其弟弟,亦如此写,崔杼无可奈何。我们中国以史闻名于世,民族文化亦因此而延绵不绝,所以记得李泽厚先生说是巫史传统,今天的我们,固应该坚持秉笔直书,而不是阿谀奉承,此亦是为国为民族之光明未来而谋也!

左丘明《晏子不死君难》原文_译文_鉴赏

《晏子不死君难》记叙了晏子在国君死难问题上的处理办法,充分体现了晏子这位有头脑有才干的政治家的风采。文章三问三答,答中有反问,最后归结到社稷二字,波澜起伏,论旨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标签

    51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