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文化是什么

培章 1172分享

  我们都知道,道教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生活乃道教文化的生动体现。下面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道教的饮食文化

  在全真派丛林宫,道士用餐时,都是素食。而他们食素,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因此,应戒杀。戒荤就是戒杀的延伸。

  食素除上述原因外,还以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士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因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便是一个以素食为主的大国。素食有素食的好处,综括人类长寿因素,平时多吃素食,也是要点之一。有关素食长寿的文章比比皆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国人应保守中国饮食法》写的发人深省。文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步化,虽然有好多地方落在人家后面,可是在饮食一道上,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这里面非但有着烹饪上的高超技巧,并且在饮食习尚上,也足可与欧美医学卫生家发明的学理齐驾并驱。撇开古来“八珍”不说,就是平时家常所吃的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欧美各国早先并不知其为食品。接着孙中山先生发挥道:中国人的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的,尤为一般人望尘莫及。中国常人所饮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饭加蔬菜豆腐。这些食料,经当今卫生家们证实,确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为此,中国偏远山村之人,饮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长寿。结语是:“单就饮食一道而言,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迫势,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吾人当保守之勿失,以为世界之导师也可。”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中国道教(包括佛教)当为素食者之楷模。

  科学证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自律神经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体所需营养,还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于弱碱性,肌肉和身体不易疲劳。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畅相对供应充足,头脑就清醒。食肉者偏酸性,爱睡觉,心神不宁,性格外向。食肉者血管壁胆固醇多,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

  而道教徒素食既体现了道教慈爱的精神,又清净身心、暗合养生之道。

  道教除主张素食外,还提倡少食。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神仙传》一书里写道:“食戒过多”。其它道书还讲:食欲少而数,不须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多食酒肉,名曰“痴脂”,优狂无恒。贪美食令人泄痢。食熟胜于食生,食少胜于食多。

  多食,不但影响健康,影响体形,而且还影响精神和情绪。当我们饭饱后,往往都想睡觉。因为大量血液都要供应消化系统,相对脑部供血减少,使我们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饭饱神虚”。由此可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学的。

  再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天师世家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狗肉、乌鱼和鸿雁。

  究其原因据说是:一、牛。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二、乌鱼。人们常说:“乌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世家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嘴里,给娘充讥,也不能让娘饿死,其精神可贵可嘉,吃不得。三、鸿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四、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道教是一个养生的宗教,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俗,无论是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还是对于人们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中国道教名山

  武当山——真武大帝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

  有人说:“天下名山佛占尽”,唯武当山是由道观所主宰,而成为道教第一名山。山上紫霄宫中所供奉的为玄天真武大帝,香火不断,后又因武当派始祖张三丰真人而名扬四海,历来为朝圣访名山的佳选。

  武当山山势奇特,既有泰山之雄,又有华山之险,风光奇丽。不但风景美,而且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则更负盛名,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在建筑的规模上,甚至超过了五岳。坐落在武当山主峰一天峰柱上的金殿,更是我国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而武当山的宫观为何举世无双?其中缘由还与明成祖朱棣密切相关。 当年朱棣被封作“燕王”镇守北疆,没几年他的侄子建文帝就开始执行“削藩政策”,朱棣一看形势不对,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虽然造反的理由有了,但叔叔举兵推翻侄儿,有违伦理纲常,所以他还必须寻找其它理由来“正名”,才能打消将士们心中的顾虑。

  于是,朱棣想到了掌管武力的“真武大帝”,宣称自己是真武大帝转世。恰巧出征前的誓师大会上,天色突然大变,乌云滚滚,风雨交加——跟神话故事里,真武大帝现身时的情景极为相似,让将士们信以为真。后来朱棣最终攻克南京,成为明朝新一任的皇帝。

  继位大统后,朱棣也觉得自己成事是受到真武大帝庇佑,于是决定好好报答一下。1412年,朱棣任命三位朝廷要员为监工,“聚五省之财力,用人二十一万”,耗时10余年在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大兴土木,建成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的庞大建筑群,以此来供奉真武大帝。

  青城山——太上老君

  四川青城山的得名众说不一。一说青城山诸峰环绕,峰峦叠嶂,青山四合,山形似城,故名“青城”,亦称“青城都”。另一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取“清虚以守神”、“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之意。

  青城山自古以山色清幽著称,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山中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溪涧纵横,山润岩湿,流泉常年不断。诗圣杜甫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诗句。宋代大诗人陆游以“云作玉峰对北起,山如翠浪尽东顷”赞誉青城山。

  真正奠定青城山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即赫赫有名的张天师。

  东汉顺帝初年,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奉老子为教主并尊其为“太上老君”,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置二十四治。鹤鸣山与青城山毗邻,张道陵最早从鹤鸣山至青城山设坛传道,建立了青城治。今青城山中仍有天地日月石刻、羊马台、天师坛等遗迹。

  在海拔1260米的青城第一峰——彭祖峰绝顶上,矗立着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阁。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太上道祖。有说法称,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而称道德天尊。

  《混元皇帝圣纪》中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在道教中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老子是“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种之帝君”。

  不管民间神话如何,如今,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道德经》成为道教最高经典,道教还称《道德经》为《道德真经》。而自从张道陵结茅传道以来,青城山已历经了1800 年的悠久历史,遗存了大量的道教文物古迹,至今仍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研究道教文化的圣地。

  龙虎山——降魔护道天尊张道陵

  “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狼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这是《水浒传》开篇第一回里所描述的一段景色,它是施耐庵梦中的仙境,但却用它描述龙虎山的景致却最为恰当不过。

  一般人也许不知道,江西龙虎山的开山之祖就是前面讲过的张道陵。张道陵少年时入太学(当时的最高学府),7岁读《道德经》,读了10多遍就了悟它的,还通天文、地理、五经、河图、洛书,博学多闻。

  26岁的张道陵就被任命为江州(重庆)令,但是他素来喜欢黄老清净养生之道,认为当官“无益于年命”,就辞官退隐。此后,他多次拒绝朝廷的做官邀请,专心修道。57岁时,他带着弟子王长,从淮河进入鄱阳湖,然后溯流信江进入贵溪的云锦山。在云锦山,张道陵炼起了“九天神丹”,三年后“丹成龙虎现”,于是云锦山也就改名为龙虎山。

  前面提到过,张道陵后正式创立 “五斗米道”,教众奉其为天师,后世称为天师道或正一道。一百二十三岁时,张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飞升”,羽化前,他交待子孙要返回龙虎山,因为那里有他的丹灶、草堂和他的道众,还有他镇压在镇妖井中的“一百单八位天罡地煞魔头”。

  张道陵的重孙张盛不负重托,携带着祖天师的印、剑、符、篆等信物,辗转云、贵、滇,沿着十万大山的崎岖山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天师张道陵炼丹造基的龙虎山,开始了天师道在龙虎山承续六十三代的绵延,使龙虎山逐渐成为中国正一道的道教中心。后世也将张道陵尊称为“正一天师”或“降魔护道天尊”,将其道坛设于龙虎山。

  齐云山——玄天上帝

  安徽齐云山,位于皖南徽州休宁县城西15公里,与黄山相望对峙,系黄山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一个隆起部分。因为白云长从山中生出,古代又称“白岳”。

  “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如果说黄山是人间仙境,那齐云山则是天上人间。乾隆皇上七下江南,何等美景不曾尽收眼底?然而来到秀甲天下的齐云山,他仍如曹子建初遇洛神,惊之叹之,恍之惚之,为幽幻绮丽的山水所折腰,御笔亲书留下一副对联,赞曰:“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很早就有道教活动,据明《齐云山志》记载,早在唐朝干元年间(758-760),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抱道绝粒,栖隐于石门之岩”,故此岩名为“栖真岩”,意即栖霞真人之岩,以示纪念。至南宋道士途道元建佑圣真武祠,道教方显兴盛。但直到明嘉靖前,齐云山道教都是以“全真”为宗,属武当山全真派的后一个门派,其宫殿建筑和道规道制,皆仿效武当,故古人称其为“江南小武当”。

  延至明代,由于诸帝王对道教的尊崇敬奉和扶持利用,齐云山的道教活动也日趋兴盛。嘉靖十一年,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嗣汉天师张彦頨率众往齐云山为皇帝求子,得顺签,后生一子。嘉靖皇帝大喜,遂降旨在原真武祠旧址上敕建太素宫,并亲撰《御碑记》云:“朕于壬辰年,因正一嗣教真人张彦頨,奏令道众诣齐云山建醮祈嗣,果然灵应,自时设官焚修,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

  在当地有句俗语:“焚香要去太素宫”,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是目前齐云山最大的宫观,里面供奉的大神跟武当山一样,都是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

  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先后授命再谒齐云,建醮祈祀,宣扬秘典。于是齐云山更加声名大振,成为江南正一派的著名道场。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道教文化!

  现在很多人,一听说道教就误以为是给别人算算命、看看风水、拜拜神仙用的,其实真正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日与大家一起去了解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尊道贵德、清静无为、齐同慈爱、抱朴守真等理念不仅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有着深远影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从道教的基本教义中,我们看到最纯正的中国符号。

  道教最高信仰:尊道贵德,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道教神仙崇拜:敬天法祖,寻仙访道

  敬天法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和高度概括,天就是天神、上帝;祖就是宗庙的祖先神。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道教善恶报应:天人感应,天道承负

  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教修炼秘诀:性命双修,返璞归真

  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道教为人品质:上善若水,柔弱不争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道教处世方式:清静寡欲,自然无为

  道教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

  道教逍遥精神:我命在我,不在天地

  从「神仙不死」的长生追求出发,道教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学」的生命主体论,主张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奋进不息,无畏拼搏,直至到达长生不死的理想境界。

  道教伦理道德:忠孝节义,仁爱诚信

  忠、孝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仁」是中华文明的内核、主旨,「仁爱」「诚信」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之最重要的核心的道德价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而且至今是活着的,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

    热门标签

    7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