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是怎么命名的

木青 1172分享

  彗星是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那么彗星是怎么命名的呢?

  彗星的命名

  国际上对新彗星的发现一直比较重视,每年发现的新彗星平均4-5颗。彗星发现后,一般先给予临时命名。彗星的临时命名是“发现者(最多不超过3个人的名字)、发现年份以及发现次序”。发现次序用拉丁字母表示,例如,我国紫金山天文台1965年发现的两颗彗星,是这一年发现的第二颗和第三颗彗星,因此临时命名为1965b和1965C。根据观测算出轨道后,就按彗星在这一年过近日点的先后次序在年代后用罗马数字取代拉丁字母,作为永久命名,如上述的两颗彗星就分别为1965Ⅰ和1965Ⅱ。某一年新发现的彗星可能在另一年过近日点,所以永久命名常推迟二三年,以避免因再发现新彗星而更动命名序号。

  一些著名大彗星,一般都有专门的名字,如哈雷彗星、恩克彗星、比拉彗星。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发现这种彗星命名法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1994年第22届大会作出决议,改进原有的彗星编号体制,决定从1995年1月起,采用新的命名办法,即以发现时的公元年份加上此年的那半个月的大写拉丁字母(A=1月1-15日,B=1月16-31日,C=2月1-15日,……Y=12月16-31日,I除外),再加上在该个半个月中代表发现先后次序的阿拉伯数字,举例来说,如果某彗星是1996年2月下半月发现的第三颗彗星,临时编号即为1996D3。

  为了使每颗彗星的性质一目了然,决议还规定在彗星名字前面加上前缀,P/表示短周期彗星(P<200年);C/表示长周期彗星(C>200年);D/表示不再回归的彗星;A/表示可能是一颗小行星的彗星;X/表示不可能算出轨道的彗星。另外,对短周期彗星在其轨道周期确认之后,按其过近日点或在其发现后在远日点附近被观测到的先后次序,在这颗彗星的名字前面冠以一编号,对所有短周期彗星从1开始,顺序排列。哈雷彗星编号为1号,恩克为2号,科普夫为22号。如果一颗彗星已经分裂,则要在它的名字后面分别加上“-A”,“-B”等,如比拉彗星原来的名字为3D/1772E1、3D/1805V1,分裂后的名字为3D-A、3D-B等。

  彗星的尾巴

  彗尾形状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I型、Ⅱ型和Ⅲ型。I型彗尾主要由一种带电粒子——离子组成的气体形成的,彗尾比较直而细,略带浅浅的蓝色。

  由于彗尾中既有气体,又有尘埃,因此,一颗彗星走到离太阳比较近而又比较活跃的时候,常常可能同时有气体彗尾和尘埃彗尾,有2条以上彗尾的彗星,不是件希罕的事。1986年2月哈雷彗星过轨道近日点前后的一段日子里,它的形态发展得比较丰富多彩的时候,就是这样。

  有时,少数彗星的气体和尘埃彗尾发展成为连续的一片,好像一把大“扫帚”倒挂在天空中。这方面的著名例子有1975年发现、1976年过近日点的威斯特彗星。

  彗尾最多的彗星是1825年和1744年分别出现的两颗大彗星,前者有人在澳大利亚观测到有5条彗尾,后者一位瑞士天文学家看到有6条彗尾从地平线上升起。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拍摄的1903年第三颗彗星的照片上,可以明显地区别出9条彗尾。

  尽管九尾彗星消息的可靠性有人表示怀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彗星常常有2条以上的彗尾,而从彗星照片上往往能发现肉眼观察所无法辨认的暗淡彗尾。

    热门标签

    67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