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小说《达尼尔在行动》赏析

淑贤 1172分享

  编者按:《达尼尔在行动》是一篇长篇小说,讲述了三年级五班的少年成长的故事。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小说《达尼尔在行动》赏析。

  【原标题】成长中的少年:《达尼尔在行动》

  奥地利著名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玲格的长篇小说《达尼尔在行动》(韦苇编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版),讲述了三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一)五班的少年成长的故事。围绕着偷盗侦探推理,有悬念地编织情节,引人入胜,作品表达了对少年成长问题的关注。

  自我思考,依靠智慧解决难题

  作品开始写了拉丁课里水龙头一直流水,教师慌乱无措,派学生去请总务主任。但主人公达尼尔(外号思想家)是个成绩优、异善于思考的人,他伸手就把总阀门关上了。之所以不一开始就关上,他是想看别的同学是否能想到。这样,达尼尔在解决水龙头流水问题上,就高出众人一筹。之后,同学的钱包、牛奶钱、金项链、存折、金表依次丢失,偷盗问题成为重大问题,以至于互相怀疑,人人都有偷盗的可能。达尼尔起先不打算参与此事,但因病休息了几天,自己就推断出自己的嫌疑最重。在好朋友米哈艾尔(外号先生)被视为小偷时,他终于站出来,决心“进行令人厌恶的侦查工作”,找出真正的小偷。经过3次筛选,把全班30人压缩到4个怀疑对象。黑桃爱司要李丽贝特约会怀疑对象之一的托马斯,但托马斯不是。包裹金表的手绢上的K、T两个字母,以及李丽贝特妈妈“老古董手绢”的提示,达尼尔最终确定了小偷——同学克朗。在此过程中,黑桃爱司和李丽贝特一直在身边配合帮助,一起思考,虽然有犹疑、有不对的坚持,但还是圆满解决了难题。故事在侦探推理之中,树立了成长中少年的榜样,有智慧、会思考、对友情的坚定、勇敢、能和成人(老师)很好地交流。

  孤独迷失,加入团伙用偷盗练勇气

  克朗偷盗原因有多方面。家庭、学校都缺乏温暖。因为孤独,班上没有一个朋友,他在社会上找到了一个朋友,但要通过偷盗财物来考验勇气。克朗自身认为:“我没有偷。”这显然对问题认识不够,模糊了是非。克朗不仅在班级里没人喜欢,在作品中也一直没有出现,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直到最后达尼尔等3人坐电梯到布朗家,我们才知道布朗是小偷。布朗出现也仅占几页篇幅,这种比例,反面形象塑造不够充分,体现出对布朗重视程度不够。但由布朗体现出少年在成长中的孤独迷失,是具有警醒意义的。此书翻译者韦苇先生说:“从作品的归结点来看,又属问题小说。”而问题,则主要由布朗来体现。

  严与松,成人对于成长教育的不同表现

  少年成长中,成人的影响很关键。达尼尔父母离异,九年没见到父亲。这样缺乏,让他学会了看待人事,学会了思考,思想生死等问题。妈妈也没有特别的管教,她是很传统的女性,如坚持思考是男人的事、打扫是女人的事。这样的家庭教育是一般的,成长完全靠自己。李丽贝特的妈妈极度严厉,规定放学后10分钟内一定到家,以至于和达尼尔等也没有时间成为好朋友。后来经过李丽贝特的争取,妈妈逐渐承认女儿开始长大拥有自由的事实。布朗家庭教育应该是缺失的,平时在家,“克朗老是一个人闷坐在家里,对着四堵墙壁”。布朗走入歧途,和家长放任的教育有关。学校的老师是教育者,对于少年出现的问题,处理也有差别。数学老师课堂上搜身,仅凭抽屉里的东西,就认定学生是小偷,并拉去见校长。而班主任胡福娜格尔太太则认为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绝不能随便指控别人,并请达尼尔等去看望和转告:“我并不认为他是个小偷。”班主任的对于问题的处理是恰当的。

  《达尼尔在行动》一书关注对少年的成长的表达,正反树立少年成长的典型,故事生动、悬念突出、可读性强,采取校园题材,熟悉少年心理,视角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之间切换,亲近读者,很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

  作者|吴振尘

  公众号:小荷花儿童文学社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49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