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有什么作用

秋梅 1172分享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能发掘地区潜在的魅力,增加人们的社会凝聚力以及社会自豪感;同时,历史文化遗产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那么,其深远价值和深刻意义又是什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一言以蔽之:它的价值与意义,就是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刻骨铭心地认知自我,认知自己值得骄傲的民族,认知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

  传承文化遗产

  传承人类生命的历程

  作为首届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和年度贡献的获得者,曹保明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惯性的生活方式——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是在考虑着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抢救。他们这些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的人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文化遗产的发现、价值尤其是文化遗产的流失。“一天有24小时,那么我们渴望一天24小时都用在这个工作上!——这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受。”

  多年来,曹保明不论做什么或看到什么都能立刻与文化遗产保护联系在一起。他告诉记者,有时候参加朋友的婚礼,仪式举行完,往往把新娘的盖头“啪”一下挑到旁边,就扶着新娘入洞房了。我问能否把这个盖头送给我?他们大吃一惊:“这个还有用吗?”我说这个盖头一开始没有意义,它就是一块红布,可一旦它盖在姑娘的头上,它就是一种文化,就变成具有文化性质的一种遗产了。我们搜集这种盖头的原因就是为了留住人类生命的历程。其实任何物件一经过人类生活中的某种过程,那么它就成为了遗产。遗憾的是很多人的这种概念至今仍很淡泊。我们文化保护工作者应时刻关注这种遗产的价值,大力宣传和普及大文化的概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产的定义是怎样的,这种工作每时每刻都应该存在而且必须随时进行。这种存在是用我们的认识和思想的力量,把文化遗产的观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是我们每一个文保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这些年来,曹保明用他的70余部专著记录了许多即将消亡的民间文化遗产。他始终坚定地认为,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土地,认识了自己所归属的民族,甚至重新认识了人类自己。他动情地对记者说,这些年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受。我省长白山区曾经是清朝贡品的基地,其中就有一个贡鹰族,就是贡东北的鹰,让帝王们把鹰放在肩上展示威武,同时还用来狩猎。吉林有一个屯子,在200年间专门为朝廷驯鹰,这个屯子就叫鹰屯。在我们没有抢救之前,它是很普通的一个村屯,因为现在早已经不捕鹰了,人们都已经忘记了。但是经过我们重新把这种鹰文化挖掘出来,这个屯子就产生了大量捕鹰驯鹰的文化传承人,小屯子的名声一下子就传出去了。现在人们到长白山看完天池,看完林海,都在问那个鹰屯在哪儿?想要看看那个鹰屯。曹保明激动地说:“我觉得要说价值的话,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类重新认识了生存的价值——那里的人们会骄傲地说,这就是十一代为清廷捕鹰并被认可的家族,其捕鹰驯鹰的能力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那里的人们自豪地认识到,我们的民族还有这样的历程,我们这个地方还有这么深度的文化,他们会更深爱这片土地。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包括文化传承人自己,在被挖掘之前,并未明确地意识到他所保留的是文化。经过文化挖掘以后,他认识到了本身的价值,开始充分地爱惜自己,爱惜这种古老的文化,把传承这种民族技艺作为很荣耀的事情。每当有人来到村屯,他会主动骄傲地给大家介绍讲解,充分地展示自己。曹保明高兴地对记者说,近些年这在我省已经成为了很重要的事项,而且国际上很多外国朋友在网上查到,也不断地和文化传承人联系。地区的知名度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后得到了充分的弘扬,吉林和长白山的精神也在这种文化中得到了传承。传承人自己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尊重了自己,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尊重了祖先所创造的文化技艺——这是保护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就是与此同时,是把一种精神的能力传承下来了。民众充分认识到,并不仅仅只有那些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才属于文化遗产而需要保护,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是文化遗产,都亟待人们的保护和认识,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这些年,曹保明一直在大声疾呼——一定要保护好文化传承人,因为文化传承很重要的一点是靠人往下传承的。可传承人很多都已经非常苍老,都住在很偏僻的地方,极易被忽视和遗忘,有的生活很困难。曹保明谈到了养鹰人赵明哲:每天他连一口肉都不舍得吃,他要给鹰留着,而一只鹰每天要吃八两肉。看到赵明哲连衣服都没有,曹保明心疼地给他做了一件皮袄。曹保明认为,爱护传承人是给他一种责任,让他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日前,央视网主持人曾在访谈中问曹保明,网友们提问——70余本专著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他是花了多长时间、在怎样的努力下完成的这个大工程?其实,曹保明在30多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个春节在家里过,每当过年过节游子归乡时他都离开家,走向荒山、走向偏僻的村庄,去和传承人在一起生活。在传承人去世的时候,他也要去参加葬礼,到他们的坟头上看望,并和这些传承人的后代成为知心朋友。他家里常来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一个个背着菜板子,拿些豆包,卷一卷桦树皮,拄着棍子走进曹保明的家门。这些苍老朴实的人都是他的朋友,都是传承人的后代。曹保明的70多本书都是他走进民间的成果,他常感慨地说:“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如果没有这些传承人和他们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这些传承人独特的生活角落,如果没有我走进的这些生活,就没有这些书。所以我的很多书实际上不是我的。看上去是落上了我的名字,但在书的背后是那些根本没有名、不为人所知的那些生动历程的传承者。他们才是我们应该敬仰、应该永远记住的角色。”

  留住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获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称号之后,曹保明觉得更加有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因为这表明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形成了一个品牌。他深知获得这样一个称号的同时更是获得了一种使命。

  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曹保明一直心存隐忧:许多历史文化遗迹都不存在了,有的只剩下一个名字,有的甚至只剩下了一个遥远的传说。他认为城市中最难保护的文化就在于此,这也是所有城市共同的难题。比如在我省就有一个地方,此地曾经是“九一八”事变第二天1931年9月19日日本突袭长春的战斗地。当时日本军队进攻长春南大营,这里驻守的第二十团不听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奋力抵抗日本侵略者,惨烈的战斗打了一天一夜。这个地方解放后只剩下一个破楼碴子。后来有一个开发商要建楼,并且开始清理这个楼碴子。听到这一消息,曹保明马上给有关领导写信,阐明我们除了地面建筑需要保护之外,其实还需要保护这个地名,这个地方叫“南大营遗址”。曹保明为此起了个名称——文化发生地。他再三申明,东西消失了不要紧,但它要有一个地,文化发生地。这个地方尽管什么也不存在了,但是它有一个名存在,这个名就是文化。

  实际上,在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地名列为了文化遗产。就像我省的南大营一样,很多城市都面临这种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在高楼大厦中,在快速的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城市的名、街区的名、历史纪念地的名、一些已逝去人的名。高楼大厦可以盖,街道可以更新改造,但是文化发生地的记忆不能丢。名字在,文化就在;文化在,人类的记忆就在;而记忆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当我们的子孙后代走到那片地方的时候,知道这个地方的名字,知道在那一段时间有这样一种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这就是留存的历史和文化。

  山河长不朽

        文化永留存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呢?其实要作到有效保护首先还得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就是让人们知道遗产是什么?我们保护的是什么?我们留住这些干什么?我们走进这些应该思考什么?让人类、让社会、让未来、让历史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已经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人转,人们只知道二人转好听,唱得好、跳得好、念得好……可并不知道这种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多少心血在付出,传承遗产的人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其实文化遗产就是凝结着人类的情感,凝结着人类的精神和力量。曹保明曾含泪对记者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东北有个唱二人转的老艺人贾连吉,70多岁时得了重病。去世那天,他突然跟老伴说:“老伴呀,你把门推开,我唱两句再走。”老伴把门推开,他躺在炕上唱了两段二人转就咽气了。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时,应当充分领略到这泣血含泪的文化遗产意味着什么。

  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随着全社会对文化遗产关注意识的增强,文化保护工作者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文保行列中。实际上,许多著名的文化专家走上文保这条路,一开始也不一定是自觉的,而是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文化遗产的力量。这种力量除了责任之外,还是一种复合性知识,就是要了解人类的历史,了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这样一种综合的了解,都统一在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上。曹保明发自心底地感叹:文化遗产,当你了解它、认识到它的价值的时候,你就会离不开它。

  日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从道光到咸丰年间,3500万人闯关东,那么有没有闯关东年画呢?冯骥才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浪漫的文化命题,这个预测命题很令人深思。曹保明听到这个命题后得到的重要提示是:一个人,只要你去寻找一种东西,那种东西也就一定在寻找你。于是,他带着这个浪漫的设想,在冯骥才的指导下,用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大东北,终于在我省白城地区的通榆找到了木版年画——即山东人闯关东带来的木版年画作坊。冯骥才得知后高兴地说:“我们这种命题式的调查,恰恰应了一句话,人们往往只从美术的角度看待美术,其实应该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待美术、看待音乐、看待其它类似音乐和美术这样的文化遗产。”曹保明认为冯骥才的这种思维角度非常新颖、意义非常深远,因为30多年来,曹保明就是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寻找着被人类遗忘的角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过来又鼓励他、促使他重新走进一个又一个领域。是文化遗产感动了他,同时也使他重新认识了文化遗产。

  中华五千年文化遗产丰富的价值内涵、文保活动的公益性及其高度的文化精神与道德含量,让人们从更高更新的角度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认识了我们的民族、认识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更精神振奋、更自信自豪。文化遗产是什么?是一个民族心底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奋进向上的力量!是一个民族从愚昧走向进步的力量!它传承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文化遗产以其永久的风姿激励国人,感动社会,唤起人们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守望精神家园,传承华夏文明,创新人类文化。山河长不朽,文化永留传。

    热门标签

    65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