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感想体会

马绍 1140分享

近日我们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动人故事,每一个人后面都承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温暖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也在内心深处感触着人间最美好的大爱。今天小编整理了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感想体会五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想1

辽宁省丹东市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火洗礼,荣立一等功。复员回乡后,他带领乡亲们改变贫困面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参军,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到解放海南岛战役,孙景坤随40军119师357团从北打到南。

孙景坤:打锦州负的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也负伤,渡江也负过伤。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奔赴朝鲜。1952年10月,身为副排长的他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此时,161高地被敌人三面围攻,已经有8批战友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孙景坤和战友奋力反击。从中午12点坚守到半夜12点,共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孙景坤:二百五六十发吧,离我1米多远的地方,崩死敌人20多个,和我一块儿下来的就剩4个人。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先后荣立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5年复员后,他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20多年生产队队长,组织村民成立致富小组,种植板栗、修路治河。

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村民刘玉慧:夏季遭水灾的时候,土地就被淹没了,他就带领着村民开始修这条坝,肩抗人推在这里头吃住了好几个月,村民就说了你回家休息,他说不行,我得把坝修完我才能回去,我现在回去我可不放心。

战场归来的孙景坤一直把群众放在最前面。大女儿孙美丽因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16岁时曾有一次招工的机会,但在孙景坤的坚持下让给了更困难的家庭。

孙美丽:电话局要电话员,俺爸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要我去。

一生舍己为人的孙景坤将自己的功勋封存起来,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他才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面对众人的询问,孙景坤只有一句话:“党员,不能一切都为了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也为国家。”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想2

读诗、讲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觉的、感性的。比如李商隐无题诗到底说些什么,你可能不懂,可是你一读,觉得它意象很美,声音也很美,这就是你对一首诗的直觉感受。第二个层次是知性的、理性的,即考察一首诗的历史、背景、思想。第三个层次则完全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读,我们对一首诗的诠释不一定是作者原来的意思。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就曾经提出来一个术语“创造性背离”,即我们对一个作品的阐释有自己的创造,这个创造很可能不同于作者原意。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古人写爱情的小词说明“成大事业大学问”三种境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当你在读诗或词时,不仅探讨作者原意,更读出一种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从你内心兴发出来的东西。

其实这就是中国古老的、孔子说诗的方法。孔子说诗可以“兴”,是说诗可以给读者兴发感动,引起读者更多感发和联想——这样的感发正是诗歌强大的生命力所在,这样讲诗词才是真正的诗教传承。

我一向认为,“兴”是中国诗歌精华所在,使你内心涌动生生不已的活泼的生命。几千年来,中国有这么多伟大诗人留下这么多诗篇,让千古之下的我们读过之后内心震动,从而霍然兴起,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今天我们诵读诗词,如果只为能背会写,无异于买椟还珠。诵诗读诗,重要的是体会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当下修为。我的老师顾随先生也曾经讲过“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今天我们提倡中华诗教,就是要透过诗词,用今人的生命体悟和古人交流,用诗人的生命品格滋养今人的生命质地,这个过程本身将产生强大的感发作用,使作者、讲者与听者都得到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会、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极大的乐趣。

这些年有关部门和机构推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工程”,2019年开始举办“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比赛以我的别号命名,专门面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古典诗词的读诵与讲解。去年暑期,虽然我还在病中,但仍然和决赛选手们在南开大学见面,与大家一同齐声高诵我的小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衷心希望这个大赛能选拔出一批优秀语文教师,大家一起把古典诗词薪火传续下去。如闻一多先生指出的:“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这些诗教传薪者的使命,就在于发掘古典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学人文科学的人更应该担当起传承民族精神命脉的责任。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想3

贵州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中学副校长刘秀祥刚刚获得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幼年因家中变故,刘秀祥曾带着生病的母亲从贵州前往山东求学。大学毕业后,刘秀祥返乡任教。在过去近8年的时间里,他牵线搭桥,四处联系爱心人士资助家乡的贫困学子,帮助1700多名山区孩子圆了上学梦。

刘秀祥是望谟县实验中学的副校长,同时也是高三(15)班的班主任,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他“祥哥”。前两天,刘秀祥像往常一样去买水果,在水果店碰到了自己的学生罗春艳。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从3月下旬开始罗春艳就没再上网课。

罗春艳对知识的渴求让刘秀祥很受感动,他马上对她进行信息采集,并积极联系爱心人士对孩子进行资助;就这样,在刘秀祥的帮助下,罗春艳得以重新回到学校。

在过去近八年时间里,刘秀祥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对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多对一资助,在他的牵线帮助下,全县共有1700多名像罗春艳这样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刘秀祥最早被外界知晓源于十二年前媒体一则“千里背母上大学”的报道。因年幼时父亲早逝、手足走失,家庭连遭变故的刘秀祥在求学路上,还要肩挑家庭重担,2008年他带着患病的母亲从贵州去山东上大学的事被报道后,当时这个既孝顺又自强不息的孩子感动了很多人。

大学毕业后,刘秀祥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普通教师。在教学之余,他利用假期进行家访,走遍了全县的15个乡镇、街道,去了解学生们的情况,给学生和家长做思想工作,同时积极牵线爱心人士对贫困学子进行资助。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想4

1948年3月,在北平几所中学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随着时局剧烈变化,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后来,她终于在加拿大取得终身教职,使全家人的生活安定下来,正当叶嘉莹庆幸自己终于走完苦难历程,可以过几天轻松日子的时候。1976年春天,大女儿和女婿因为车祸双双遇难。后事操持完毕后,叶嘉莹把自己关在家中很久,避免接触一切友人。

然而,这些苦难,叶嘉莹很少对外人提及。她在台湾的学生,对她在白色恐怖中的苦难长期一无所知。她的外甥、台湾长庚大学校长包家驹,第一次知道舅妈是位教授,竟然是在她任教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公室里。在他以前的印象中,舅妈只是一个在家里洗衣擦地、架着竹笼为女儿烘烤尿片、在厨房里洗菜的妇人。包家驹筹建长庚医学院时,聘来的国文老师中有人听过叶先生的课,他才意识到,原来舅妈有这么高的成就。

叶嘉莹只是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那些深埋于心的苦闷和挣扎,与她自小就熟背的诗词发生了化学反应。叶嘉莹对诗词最初不求甚解,后来逐渐有了大彻大悟之感。

叶嘉莹说:“我是一个对于精神感情的痛苦感受较深,而对于现实生活的艰苦则并不十分在意的人。我之所以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召唤。”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叶嘉莹开始写诗词评析的论著。她的第一篇论文选择了王国维的诗词,题目是《说静安词〈浣溪沙〉一首》。她之所以选择王国维,是因为那时是叶嘉莹对人生特别悲观的时期。王国维的一些诗词也写得极为悲观,这正契合叶嘉莹的心境。

“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如果不是我真的有感受,真的有理解,我是不会把它写出来、讲出来的”。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这种美感,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之姿态的美”。其为形虽“弱”,却蕴有坚强的“德”之操守。

叶嘉莹身边的朋友、学生常有讨论,假如没有遭受这些人生的磨难,她是否还会成为今天的叶嘉莹?最终大家形成共识,如她向人们讲述过的辛弃疾、王国维那样,正是在个人生命和诗词的交相互动中,才成就了她诗词人生的艺术魅力。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想5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察院胡同23号的四合院,是叶家的祖宅。叶嘉莹自小便在厚厚的宅门里长大,直到1948年南下上海结婚,才告别这座宅院。

正是在这座祖宅里,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叶嘉莹的母亲和姨母也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而且都在外面教书。她们也常常教叶嘉莹背诵经典。在这样的家学氛围下,叶嘉莹的诗词功底日渐扎实。如今人们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在报考大学时却费了一番思量。

当时北平已经沦陷,公立大学悉数落入日军之手,但由于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一批具有西方背景的教会大学得以幸免。叶嘉莹在“出于实用考虑”的北京大学医学系和“出于兴趣爱好”的辅仁大学国文系间犹豫许久。最终,她选择了辅仁大学。

这不仅仅是出于爱好。叶嘉莹回忆说:“辅仁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不受日军和敌伪控制,一批不肯在敌伪学校任教的、有风骨的教师都在辅仁大学任教,这对我自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当年秋天,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当年顾随报考北大国文系,蔡元培翻阅试卷后认为,顾随的才学已经如此深厚,再读几年国文系也未必有什么突破,不如改学西洋文学,以扩充眼界,将来必有更大成就。顾随听从蔡元培建议,日后果然成为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顾随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歌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出于对恩师的感激与怀念,把整理出版顾随文集当作重要任务。她竭尽所能,发动各种关系寻找顾随的文稿。1986年,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终于出版,完成了叶嘉莹的一桩心愿。而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她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之后被整理成《驼庵诗话》。叶嘉莹与顾之京约定:这些笔记,凡经顾之京整理并在国内出版的,一切版权和版税都归顾之京所有。叶嘉莹以这样的方式,回报深厚的师恩。

但如果顾随有知,最高兴的肯定还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而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这对她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也影响深远。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道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感想体会相关文章:

2021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优秀参考范文【5篇】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五篇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事迹心得与感悟5篇

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2021感动中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最新

2021感动中国观后感感悟

2021感动中国人物英雄事迹个人心得感想五篇

    热门标签

    41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