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ān xū) 虎兕(sì)出于柙(xi)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 (chuǎn yū) 虎兕(shì)出于柙(xiá) 社稷(sù)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颛臾 (zhuān yú) 虎兕(sì)出于柙(xiá)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D 颛臾 (zhuān yú) 虎兕(shì)出于柙(jiá) 社稷(sù)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5.全班齐读。

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做阅读训练,总结文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背诵。

抽查2~3名同学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

材料1:注释 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 道:引导。 格:亲近 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

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膑传》 妒忌

3.止

例句 出处 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季氏将伐颛臾》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只是、仅仅

4.见

例句 出处 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见解、见识

5.过

例句 出处 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责备

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 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关于《论语》

该书的思想内容

该书的版本流传

该书的注本

本书对于后世的影响

关于孔子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思想介绍

孔子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今天我们怎样评价和看待孔子

关于孔子的弟子

孔子弟子生平事迹介绍

孔子弟子的思想

孔子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历代哲人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孔门弟子对于《论语》思想(即孔子思想)的扬弃

汉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魏晋南北朝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唐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宋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明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清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近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现代思想家对于《论语》思想的扬弃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对于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本篇所反映的孔子思想

1、“天下有道,令出天子;天下无道,令出诸侯”

2、仁的思想

本文所运用的谈话艺术

合于礼

合于身

合于势

本文的说理技巧

合理的推断

在其位,谋其政

个人主张的合理表达

怎样认识儒家思想在今天社会中的功能

儒家思想的现代性

新儒家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

1. 人物及相关事件和思想:

(1) 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 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相关事件和思想:冉有和季路虽然把“季康子想要吞并颛臾”的消息报告给了老师——孔子,但他们听了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观点后,并不服气。其实,做为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在内心里是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关事件和思想: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由于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在内心里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所以才有文章中的这一场师生之间的论辩。

2. 难字难句讲解

(1)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要攻打颛臾。 “伐”,讨伐,攻打。“伐”有旗鼓之意,就是公开地攻打。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

(2) 无乃尔是过与?

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无乃……与”是个固定句式,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无,不。乃,是。是,这,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前的先王封他做东蒙山的主祭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4) 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攻打他呢?

“何……为?”是疑问句式。

(5) 夫子欲之

季氏要这样做。

“夫子”在这里是指季氏,“之”,代词,指代“伐颛臾”这件事。

(6)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如果)能够施展才能就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官职。

陈,陈设,摆出来。力,才能。就,动词,靠近,接近,这里有担任,充任的意思。止,停止,这里是不要做官的意思。

(7)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8)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物分得均就无所谓贫,大家能够和睦就无所谓寡,社会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寡”,与“少”是同义词。“倾”,倾覆。

3. 重点实词和虚词

(1) 见:① 看见。例: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② 拜见。例: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 先:① 已去世的。例: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 放在前面。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时间在前的。例:问且先于学也(《问说》)

(3) 列:① 位次,引申为职位。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 排列,引申为按顺序写。例: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芙渠》)

(4) 止:① 停止,这里引申为不就任。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 留下。例:止子路宿(《荷蓧丈人》)

(5) 固:① 坚固。例: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6) 后:① 落后。例:子路从而后(《荷蓧丈人》)

② 后代。例: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③ 时间在后面。例: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7) 寡:少。例: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8) 问:询问,与“答”相对。例:子路问曰

课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动武了。"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上代君王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就在鲁国境内了,是和鲁国共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氏要攻打它,我们二人都不想这么做。"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去担任官职,如果不能,就要辞职',假如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了也不去搀扶,那又那里用得上助手呢?你得话说错了,虎兕跑出笼子,龟玉毁在盒中,这是谁的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又离费城很近,现在不夺过来,将来会成为子孙的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却要找理由去做的人。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平均,不怕人少而怕境内不安定。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和睦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安定了就没有危险。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服,就用仁政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之后,就使他们安心。现在你们二人辅助季氏,远人不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反而想着在国境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祸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呢。"


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辛德勒的名单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勾践灭吴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高三语文必备复习资料

高考名句默写整理2021

成人高考中语文进行复习的两大禁忌2021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的两大禁忌事情2021

对口高考语文文言文教案五篇

    25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