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知识宝典 > 知识百科 > 文化常识 >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自畅24039分享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特征来表示。在古代年龄称谓中我们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华、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目录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称谓

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垂髫:指童年。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独当一面

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_十岁。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老人。出自《礼记》“百年曰期颐”。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

<<<返回目录

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称谓

0-1岁: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生日。《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2-3岁:孩提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也有称之为“孩提包“或“提孩“的说法,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4--7岁(女子):垂发之年既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是指还在幼童时期,髫年也是指女孩子头发开始长,但是并没有束发时的自然下垂现象,故称之,也称作“垂发之年“。

8—14岁:总角之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是古代年龄称谓对8—14岁小孩的称呼。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9岁:九龄之年,9岁是儿童开始学习的时间,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

10岁:幼学之年。(《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0--11岁:黄口之年,黄口也是对10岁以下孩子的统称,指的就是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黄口:原指我雏鸟的嘴,后来借指婴儿。如《淮南子.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今天多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年轻人。

12岁(女子):金钗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金钗之年指女孩子12岁,女孩子到了十二岁之后就开始要带钗了,所以才将12岁的女孩叫做金钗之年。

13—14岁(女子):豆蔻年华就是指的古代十三、四岁的少女,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出处】《赠别二首·其一》——唐代: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14岁(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miǎn)鬟鬓(huán bìn)低。

13-15岁: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5岁(男子):束发之年,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就要学会古代六艺了。

15岁(女子):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女子许嫁,笄而醴(lǐ)之,称字,《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仪礼·士昏礼》及笄(jī)之年 指女子满了15岁,行笄礼,用笄贯之。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笄:拼音jī,束发用的簪子。)

16岁--17(女子):碧玉年华,碧玉年华也叫碧玉之年,是古代人们对16岁年轻女子的称呼,古代二八年华也是指的16岁,也叫破瓜之年。破瓜:指女孩十六岁,俗话说的年方二八。(篆字“瓜”很像两个“八”字叠在一起)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

18岁(女子):二九之年,古代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5-20岁(男子):舞象之年,舞象之年指的就是男孩在15-20岁之间的一个称呼,就是男子在成童之年当中。男子到了20岁就是及冠之年了,举行冠礼后就代表成年了。

20岁(男子):及冠之年,及冠(也称加冠、弱冠): 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称“表字”,是根据幼时取名的原意,例如毛泽东,字润之;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 及冠就是戴帽子,古人成年之后才能束发戴帽,冠就是帽子的意思。当代按照宪法规定,18岁成年,有条件的家庭和学校都给孩子举行18岁成年仪式,也就是说18岁就是及冠之年,但不一定戴帽子,也不分男生女生。及冠也称弱冠,弱是年少,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20岁(女子):桃李年华,桃李年华指女子成年待嫁,也称为是双十年华。

24岁(女子):花信年华,花信年华也称花信之年,花信年华在我国古代时期是对女子二十四岁的称呼。

30岁以上(男子):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立,“立身、立志”之意)。《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30岁以上(女子):半老徐娘。半老徐娘出自于《南史·后妃传下》,意思是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

40岁以上(男子):不惑之年,语出《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亦称强壮之年,《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50岁:知命之年,五十而知天命,知命之年就是指的人五十岁之后的称呼。

51岁:开六之年,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

60岁:花甲之年,花甲之年又称之为是耳顺之年,花甲是古代时期天干地支算法中一种年限,在天干地支中60年为一甲子年,所以后世就将60岁的中年人称之为花甲之年。亦称下寿之年。

61岁:华甲之年,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61岁为“华甲“。

64岁(男子):破瓜之年,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为男子64岁的代称。

70岁:古稀之年,古代人到70之后就被称之为古稀之年,人的一生只有那么多年,没有多少可以任由你挥霍浪费。

71岁:开八之年,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嘲笑自己已经开始奔八了。

77岁:喜寿之年,因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字组成,所以称喜寿之年。

60岁—80岁:耆[qí] 耄[mào]之年,六十岁叫做耆[qí]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_十岁的人叫做耄[mào] ;60至80岁老人统称耆耄之年。《礼记·曲礼》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qí]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_十岁的人叫做耄[mào]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

80--98岁:耄耋之年(mào,dié):耄耋泛指高寿。《晋书·李重传》:“臣访 冲 州邑,言其虽年近耋耄,而志气克壮;耽道穷藪,老而弥新。”宋 叶适《忠翊郎武学蔡君墓志铭》:“不尽年可戚嗟兮,儻耋耄渠不为之欢欣!”清 刘大櫆《程太夫人寿序》:“八十、九十者所在多有,惟无德以堪之,则虽有耋耄期颐之寿,与朝菌不殊也。”耄耋之年也称朝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中寿之年。

80岁: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米寿:指88岁寿辰。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九十为上寿故称上寿之年;亦称鲐背[tái bèi]之年,古代对90岁到100岁之间的老人都称为是鲐背之年,鲐背泛指的就是长寿老人,鲐背指的就是90岁老人的皮肤像鲐鱼背部的鱼纹;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之年”。

99岁:白寿之年: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之年亦称人瑞之年: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108岁:茶寿之年: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岁:双稀之年亦称双庆之年,一百四十岁及以上。

卒年:人死为卒年,现代汉语称终年。卒年也称落年。宋人罗泌所著《路史后记七小昊》曰:“小昊青阳氏……在位八十有四载,落年一百有一。“

<<<返回目录

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1、童年。 0岁—6岁(周岁,下同) (1)婴儿期0-3周月;(2)小儿期4周月—2、5岁; (3)幼儿期2、5岁后—6岁;

2、少年。 7岁—17岁。(1)启蒙期7岁—10岁; (2)逆反期11岁—14岁; (3)成长期15岁—17岁。

3、青年。 18岁—40岁。(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0岁;

4、中年。 41—65岁。(1)壮实期41—48岁; (2)稳健期49—55岁;(3)调整期56-65岁;

5、老年。 66岁以后。(1)初老期67—72岁;(2)中老期73—84岁;(3)年老期85岁以后。

拓展资料:当代年龄划分

1、童年。 0岁—6岁(周岁,下同) (1)婴儿期0-3周月;(2)小儿期4周月—2、5岁; (3)幼儿期2、5岁后—6岁;

2、少年。 7岁—17岁。(1)启蒙期7岁—10岁; (2)逆反期11岁—14岁; (3)成长期15岁—17岁。

3、青年。 18岁—45岁。(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5岁;

4、中年。 45—75岁。(1)壮实期45—60岁; (2)稳健期60—70岁;(3)调整期70-75岁;

5、老年。 75岁以后。(1)初老期75—85岁;(2)中老期85—95岁;(3)高寿期95岁以后。

<<<返回目录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相关文章:

古代年岁的称呼简介

古代的一些称谓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姓名称谓是怎么样的?古代姓名称谓分为几种?

2022公务员行测复习古代年龄称谓常识

文化常识题知识点

中考语文考点传统文化整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有哪些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