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写景作文800字-古诗中的乡村

洋洋 1172分享

  很多诗消失了,许多诗的作者没有人知道。有些诗只有很少人传涌,别人都不知道,而有一种诗,似乎永远也不会消失,那描绘乡村的诗作!

  小桥流水人家

  水乡。

  白墙、黛瓦、青砖、流水、绘出一幅淡淡的水彩。

  青色的石板铺就的街巷通向那里?巷中总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儿的房子,多是沿河分布的,再向外,就是无限的田野与条条乡村公路了。从高处俯瞰,就像一块层次分明的糕点,中间夹着一条静静流淌的河。

  提起河,就不得不说到江南的柳了。儿时所住之地就在河岸,两岸人家的后院中多有一两株柳,大概是容易养活吧,几年便繁茂了,且柳树多半栽种在洗衣的河畔。在早晨,经常看见有几个妇女在河边锤打着衣衫,不时将衣物浸入水中漂洗。抬起她们的纤纤素手,衬着那鲜绿的柳条,真是柔美之至了。

  河边,总是有桥的,将两岸人家串联起来。记起当时离住所旁不远处就有一座桥,桥基虽是青石所筑,可桥面早已翻修过了。当地的孩子都会水,经常在石桥下摸鱼捉蟹,而我这个不会水的外乡佬,就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他们,希望他们在捉的时候能送我几只耍玩。

  那东逝的河水,就如我对水乡的思念,绵远不绝......

  远牧半,绕村四面禾黍稠

  乡村,自然使人联想到了田野。

  或竖或横的田埂将农田分割成一块块。还记得乡中,春夏种稻,冬播油菜,一年四季,田野便有了不同的景致。不过现在的农民大多只种一季稻米,秋收时是金黄的稻浪翻滚,可春天的油菜花却变得零碎了。这倒给了村中那些牧鸭和牧牛的人们便利。

  现在,或许只有老人才会去牧牛吧。再没有牧童在牛背横笛的景致了。我们村子里,也只有一个老头会赶着他那几头黄牛,去田间吧?记得他最喜欢将牛放养在我的屋后的那一条陇田里。夏天,牛最喜欢在田中水多的地方,用身子将烂泥轧成一个大坑,然后躺在坑中,让浑浊的泥浆水将自己淹没。几只黄喙白羽的鹭在它旁边捡拾小鱼和水虫。牛有时会“哞”地叫一声,立起来,在凉快时到水边吃些草,惊起了一滩鸥鹭。

  那老头和他的黄牛呢,已经许久未来了,不知他们近来可好。我向陇田望去,只望见有几个水牛滚出的大坑和几只觅食的麻鸭,听说那老头已经卖了牛,到敬老院中去了……

  孤村烟际起,归雁天边去

  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一缕炊烟。

  已许久未见了吧,丝丝缕缕的烟气随风飘摇,与那如火般的云团想映和。渐渐离我远去。熄灭,融入漆黑的夜幕。炊烟在远去,也许将来的诗人再也无法看到那“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的乡村。城市一寸寸地啃噬着所剩无几的乡村,水田上横起一条条公路,旱地上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也许是我的记性不好吧,还未记住乡村的模样,它就已经改变了。

  门前的灰鹅再也无法效仿大雁自由的腾飞,它们被拘束在一个角落里,捡拾着人们抛来的青草。也许那古诗中的乡村,真的要随那归雁飞向天边去么?

  雨在落,湿了赶牛人的蓑衣,湿了浣纱女的秀发,他们与我之间隔起了一层雨幕。雨渐大,他们的身影渐渐模糊,就像那古诗中的乡村,渐行渐远,我这只拙劣的笔,又自怎能描绘出它当初的模样。

  就如刘禹锡所云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般,旧的,终将被新的所取代。但乡村是我们世代传承的,代表着我们那深厚的农耕文明,我们真的该让它远去吗?

  树没有扎根的土地,怎能结出累累硕果,诗也是这般,人也是这般……

  尘世安宁,寂静中仿佛有什么吹过,是来自田野的风么?

  作者: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二(3)班 周兴乐

  指导老师:方敏

    相关文章

    37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