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优秀议论文600字-骨子里的底蕴

洋洋 1172分享

  淘金人知道,假若有金沙与泥沙混杂,只需将它们放在蓝中置于河内,在流水的冲刷下,泥沙虽一开始浮于表面,可一段时间后篮中只剩金沙。

  辨谷需簸箕,谷物留而空壳去;

  识金需烈火,真金现而杂物焚。

  对于一个像“蓝瘦,香菇”这种网络热词,他的火红有它自己的道理,但我们只需保有骨子里的底蕴,魂魄中的高地,便能对这似对文化有冲击之物泰然处之。

  一位南京小伙因家乡口音将“难受、想哭”被网友议为“蓝瘦,香菇”,并借此机会大肆传播。这种现象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生活中一些词经当下信息技术的传播可使它们登上辉煌,但仔细思考,又有多少词又被新的热词替代,逐渐被遗忘,成为“过时”的词语。反观正统词汇,被新词“遮天蔽日”般覆盖掉后,又重新“拨云见日”?其实最为经典的东西被深深刻入中国人骨子里了。

  在极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那“数不清,理还乱”的早已是新的信息。那心中有经典真的为不可能了吗?非也。的确,我们没有生活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代,也没有“一觞一咏亦足亦畅述幽情”的时间,更没有“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怀雅志,只能在高楼林宇间穿梭自如,只能在手机银屏前捕风捉影,经典看似无影无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然欣赏的是大学中庸之道,唐诗宋词之韵,离骚楚辞之美。薪火相传的不是时代的名词,而是中国人的底蕴。

  因此,我们不妨乐观些,也确实剋乐观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我们感受横竖撇捺之美;在《中国成语大会》上,我们感受到精悍简洁之丽;在《中国灯谜大会》上,我们感受文化风俗之奇;在《这个诗词大会》上,我们感受遣词造句之妙。其实我们骨子里刻的,血液里流的,都是名为经典的产物。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它们暂隐其形,只需轻轻敲击,它们会如同火山里的熔岩般爆发。

  击石生火,这是古人便会的一项生存技能,两块毫无温度的打火石,竟能在摩擦之下,生起火来。这怕是石头中本就有的温情。那么,我们也不妨任由像“蓝瘦,香菇”之类的新词来冲击我们,因为我们有那份骨子里的底蕴,连石头都能生出火来,那么拥有这份底蕴的温情的我们,有有何畏惧呢?

    相关文章

    38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