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的学生作文-那一池芦苇

书奇 1172分享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看着满河畔的芦苇,你们想到些什么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作文,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那一池芦苇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携了伙伴儿在野外玩耍。那时候整个村子四周有很多水坑和洼地,所以每每和玩伴们出去玩的时候,家里人就千交代万嘱咐离那些地方远些。记忆中的那一池芦苇,其实就是我们经常玩耍的一片小小的洼地,因长年存水,就有了芦苇草。而我,因为父亲的缘故,对那一池的芦苇独增了一份情结,有了一份无限的眷恋。

  记得也是这样的一个季节,长长的芦苇叶在阳光下反射无限墨绿的时候,我被人从玩伴身边拉走,说:“你爸爸来了。”当我站到院里,已经有很多人围在一个大筐四周,而且都拿着什么东西在吹,声音很好听。我茫然地看向妈妈,她正坐在小板凳上和一个陌生人说着话,我觉得并没有人发现我的存在,然后我钻到了人群里:我认识了横笛。后来我知道,那天爸爸并没有回家,只是给家里捎了一筐横笛和一件我爱极了的淡黄色的衣服。后来那件衣服成了整条街上每个女孩子走亲戚时的必用,后来村里基本上每个喜欢吹横笛的人都拿走一把,于是整条街就到处流溢着悠扬的笛声,于是每天我就跟在哥哥身后听他们吹那些优美的旋律,于是我也就希望能从我的稚嫩的嘴里飘出那些跳动的音符。

  我的愿望很快实现。那年秋天,雪白的芦苇花正漫天飞舞,我正跟在哥哥他们身后学着去取芦苇杆里那一层白白的薄薄的膜,来盖住一个横笛上的小窟窿(他们说那样横笛的声音会更美)。我得到了一把小琴。琴通体是碧绿的,长约一米,末尾地方像有点像海马的尾巴,整个样子有点像钢琴,只不过键是一个一个分开的,手按键的地方像一个圆圆的扣子,一个键一种颜色,每往下压一下就会出来一个乐音,我欣喜得发狂。《戴花要戴大红花》、《打开咱们的收音机》、《学习雷锋好榜样》等那么多的歌曲就那样和着天籁之音从我嘴里袅袅升起。为了让哥哥们教我更多的曲子,我更愿意为哥哥们效劳,频繁地出入那片白茫茫的芦苇池,喜滋滋地把膜取到手,然后夹到厚厚的书里,耐心地等他们来用,来教我 一句歌词。

  但是没有多久,当那一池芦苇,被人采摘过度,萧条得令人心酸的时候,我们送走了我没有记忆的父亲。年幼的我因为无知,总是在无事可做的时候,依然奏着那些跳动的音符。终于有一天,母亲禁止了一切,笛声、琴声逐渐飘远。每每从旮旯的灰尘里拿起那琴,我就会有无尽的伤感,我就会无声地走到那一池芦苇边上,静静地看它发芽、抽叶。在芦苇长高些的时候,就总是远远地看着那些芦苇在风里荡来荡去,也如我的心忽东忽西飘飘渺渺。

  以后的日子里,就最喜欢秋季来临,在芦花开放的时节,站在池边,心里总是紧揪紧揪的,好象还在等着那些承诺:爸爸来的时候,会给你带来你说的一大堆裙子和伙伴们分享,会给你带来木琴和爸爸一起唱曲儿……我经常有事无事地站在那一池芦苇边,漫无边际地想啊想啊……如果,那些芦苇杆里的那一层白色的膜能够留住些什么,我有希望能留住什么呢?是呀,我怎么能安然呢?我当然希望那一层白色的膜永远在,笛声永远在,琴声永远在……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多少个夜晚,独坐书桌前,好久读不下一页数,写不出一个字。时代迅速而多彩的车轮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平和的心境也一去不复返。读书真得有用吗?作为一名任教26年的老教师,我学好自己的专业就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学习文学、绘本、哲学呢?我曾经困惑过。直到有一天读了下面这则故事,我茅塞顿开。

  一位非常年轻的小伙子找到一位善于鉴别宝石的老者,拜师学习起绝技。老者便让小伙子作些洒水、扫地之类的杂活,不觉已过半年,小伙子焦躁不已。老者便让年轻人手拿石头听他讲故事,小伙子听得实在无聊,便反复把玩手中的石头。日子匆匆而过,转眼已到了年末。小伙子又心浮气躁起来,老这依旧坦然自若,依然讲他的故事,小伙子只得耐心听。听着,听着,她忽然觉得手中的石头与以前的迥然不同,便急不可待的告诉师傅。老人一手拈须,笑呵呵地说:“小伙子,你已经学会鉴别宝石了,你手中握的这块是假的,而以前的都是真宝石!”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读书,我们为了眼前的实惠、为了谋个好前程而读书,让读书带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因而读书就变成了我们身上沉重的枷锁和负担。可是,读书真的无用吗?也许,暂时是没有用的,就像学习鉴别宝石的小伙子,听故事、把玩石头看起来后无用处,一旦达到了相应的境界,我们就具有了鉴别“宝石”的眼睛:看问题的角度,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就会与众不同,我们就会具备一名真正的教师所应拥有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我们就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跪着去思考、去生活。

  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一个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中一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是的,读书让我在喧嚣和繁忙中,学会了思考,在静谧的环境中获得了心理平衡,让我的心灵变得更加祥和、安宁。

  尽管日常工作以忙碌不堪,难得片刻闲暇,可我依然喜欢静下来,喜欢挤出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然后放任自己的思想在书中飞翔,在平静中回归内心。读书让我的精神力量变得更为强大,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在突遭厄运时、在面对屈辱时、在面对单调工作时、在梦想破碎时,是她鼓励我要振作、要坚定、要努力快乐起来,世界仍然是美好的,不要因为短暂的阴云密布而一蹶不振。读书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让我的内心轻盈而洒脱,快乐而知足,没有抱怨、没有浮躁,生活虽然清贫、俭朴却也高贵而奢侈。读书让我变得更为达观和自信,让我已成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打造成功的人生,从而去培养成功的学生。因为只有成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成功的学生,只有心中充满阳光与快乐的人,才能把阳光和快乐带给孩子。阳光和快乐正是现代人所必需的而又最为欠缺的元素,具备了这些良好的素质,孩子们必将能坦然从容的面对人生的风霜雨雪,尽享和谐美好幸福的人生。

  深秋的芦苇

  深秋时节,赴崇明岛开会,热情好客的主人安排我们外出游览。在北滩一个叫前卫生态村的地方,我们尽情领略了芦苇的风采。

  沿着木板架设的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前走,不一会儿,我们便被密密匝匝的芦苇所包围。淡淡的阳光下,苇叶毫不吝啬地挥洒着即将褪去的绿色,似乎努力烘托那泛白的芦花。芦苇丛中湿润的泥土上,布满了核桃般大小的洞眼,偶有蟛蜞悠然地爬行。见到蟛蜞,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夏日的夜晚,不光是蟛蜞倾巢出动匆匆觅食,还有青蛇盘踞在芦杆上伺机捕捉蚊虫,金蛉子与青蛙比赛歌喉而胜负难分,萤火虫忽闪忽闪着跟满天星斗较劲……哦,芦苇,原来有如此神奇的集聚效应。它不单单涵养水土,又是特定条件下的植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怪不得这里被命名为生态村。

  一只小鸟从头顶掠过,飞向远方,无意间牵引了我们的视角:蓝天、白云,一直拓展到芦苇的尽头。呈现出的,是广袤而又无比纯净。我忽然想起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个中意蕴,与此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微风轻拂,摇曳芦花无数,此起彼伏的“沙沙”声,把我们带入了另一种情境。公路处编史办副主任田虎南叹道:“真好听啊!”我戏称:“这就是天籁之音,人间乐曲的鼻祖。”

  在一条小溪的岸边,我们登上了此处唯一的建筑——圆锥形的五层木塔。

  据深秋之高而仰望苍穹,踏芦苇之空而环顾无垠,不由飘飘然生出几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噫,人生有此瞬间,也不失为一大快事。

  夕阳的余晖给茫茫芦花镀上了诱人的金色,连绵不绝,延伸至天际。渐渐地,风势强,掀起阵阵波涛,“沙沙”声变成了“哗哗”声。我们犹如置身于大海里的礁石上,彻底摒弃了困扰都市人的喧嚣与紧张、污染与拥挤,无遮无挡地感受着实实在在的返朴归真。我觉得,这原始的粗犷丝毫不逊于西部地区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其骨子里的清新洒脱,则是后者无法企及的。

  深秋的芦苇魅力无穷。不过,为之黯然神伤的也不乏其人。最早有《诗经》中思念心上人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来演绎成哀叹个人身世的不幸,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再后来,所有的深秋景物都被蒙上了灰暗的色彩,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便是一例。有极端颓废者,干脆直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把整个秋季渲染得肃杀凝重,了无生机。

  久而久之,芦苇竟沦为嘲讽和挖苦的对象。那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简直把它贬得分文不值。殊不知,芦苇的好处太多太多,它可以入药、盖房、扎扫帚、编帘子等等,必要时还能生火做饭,算得上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最难得的,是它默默无闻地于荒芜之处捍卫人类家园的忠诚和不畏严酷的非同寻常的生命力。这,不正是我们所尊崇与讴歌的吗?

  事实上,喜欢、眷念深秋乃至芦苇的更是大有人在,原因恐怕不仅仅在于丰收的季节、单纯的野趣。远的不说,就看刚才发生的:参观完生态村,我们上了车子,领队清点人数,少了田副主任等几个人,左等右等还是不见他们的踪影。回头去找,终于在半路上发现他们。田副主任笑着解释,他们迷路了。这怎么可能呢?大家一块行动,谁也不会拉下。答案只有一个,是深秋的芦苇让他们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而走失的,可谓“我言秋日胜春朝”啊。

  北滩渐去渐远,芦花还在不停地招手,仿佛齐齐呼喊着:热爱秋天的人,必将热爱生活的全部!

    563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