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观后感_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芳华

嘉馨 1172分享

  《芳华》这部电影的上映引来了不少围观的群众,一时间网络上的评价铺天盖地,下面请欣赏李选萍老师的观后感《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芳华》。

  看了电影芳华,一直想写点什么。

  铺天盖地的影评,让你目不暇接,有对人生伤感的、有对冯导批判的、还有对小人物同情的……我还有写的必要吗?

  有的。

  虽然我只是千万人中的一点细小微光,我也有微光嘛。万众喧嚣中,不管有没有人听见,我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吧。

  我的声音就是:《芳华》是一种社会形态的隐喻。任何时候,哪怕是现在,也还能看得到刘峰的影子,何小萍的影子。当然,还有陈灿,还有郝淑雯。

  冯小刚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寥寥数语的人物台词,再现了每一个时代下都能看到的:小人物的隐忍,上层人士的优越;青春的美好,人生的无奈;感情的纯美,权利的丑陋……

  “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在观看这部影片上,可以说一千个观众便有一千种《芳华》,每个人的境遇不同、阶层不同、人生观不同……他眼中的《芳华》便也不尽相同。

  可是,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冯小刚用这句话作为试金石,点出了每个观影人的评价标准,也试出了每个评价者的内心。正所谓“乐观者看到条条都是康庄大道,悲观者看到条条都是此路不通。”

  在生活的边缘挣扎隐忍的人,会为何小萍与刘峰掬一把同情泪;习惯站在生活的高处指手画脚的人,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在享受青春的美妙的人,会感慨那一代人特殊的芳华时代……

  所以,看完电影,我不评价,我只看评价的人。正所谓你在看《芳华》,我在看你;你在看《芳华》的起承转合,我在看你的悲欢离合。

  所以我说《芳华》是一种隐喻,不仅是电影里展示的情节,隐喻了种种社会形态;还有观影人的反应,似乎也成了冯导事先设定好的情节——他把观众的观影形态,变成了一种全体观影者集体表演的行为艺术,一种对现实社会更直接了当的点评。他什么也不说,只是看着每一个观影者,说出镜头里的每一句潜台词,说出镜头背后的每一个隐喻。

  我看《芳华》,看到了很多主题。这些主题,不仅是从电影里看到的,还从观众席里也窥见了一些。

  零散记之,以飨各位。

  作者:李选萍

  公众号:巧妙语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4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