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典型是“一”也是“十”:典型和典型人物

嘉馨 1172分享

  文学形象是具体的,典型事件也是具体的,但是典型可以以“一”当“十”,这是为什么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文学形象。典型(或典型形象)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文学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只是把生活的面貌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而是要通过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这个任务不是一般的文学形象所能完成的,必须是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很大的普遍性的典型才能胜任。文学形象总是具体的,是“一”;典型事件、典型也是具体的,但它能以“一”当“十”。

  典型形象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场景、典型意境等。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典型”主要指典型人物,或称典型性格。

  典型人物首先是与众不同的“这个”,是独特的、活生生的“一”。比如说,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不但同一般的破产农民,一般的体力劳动者有不一样的地方,而且,同一般的车夫也有明显的区别。他诚实善良、勤劳刻苦,又有点自私、狭隘,这是很多洋车夫的共性。但是,祥子身上那股“要强”的韧劲,要想把车和生活全都握在自己手中的想当“自由洋车夫”的愿望,却是不同于一般洋车夫的地方。他三次得到或即将得到“自己的车”,而又三次由喜转悲,他被车行老板刘四的女儿连哄带骗,勉强成了家,很快又失去了这个家。这些经历,是独特的,有的(如祥子与骆驼发生联系)甚至是奇特的。以过三起三落,祥子格外要强的心冷了,成了“车夫样的车夫”;最后,落入到十分悲惨的境地。小说中人物性格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只有做为“这一个”的祥子所独有的。

  祥子作为典型人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遭遇。祥子的“一”里包含着“十”。

  祥子“要强”之心“被人家摘了去”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劳动人民改变受压迫、受剥削地位的迫切要求,以及这种愿望被现实生活粉碎的过程,从中揭示了黑暗社会的深重罪孽。

  祥子的命运和性格变化牵出了一个洋车夫社会,牵出了虎妞和小福子,牵出了大大小小的恶棍、霸头、寄生虫,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中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

  祥子把“拉上自己的车”作为最高生活目的,尽力挣扎而终于坠入“无底的深坑”,表明那个时代小生产者个人奋斗是解救不了自己的。

  你看,祥子的形象不是包含着许许多多发人深思的意思吗?这就是带有本质性的、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是“十”,或者叫“生性”。

  个性和共性,“一”和“十”,对于典型人物来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

  很明显,共性——“十”,应当是渗透在个性——“一”之中,并通过个性“一”而体现。没有个性,没有“一”,光有“厂长犯错误,书记来帮助,转变靠集体,揪出大老虎”之类的模式,就会导致创作上的概念化、脸谱化、模式化,就写不出活生生的人,就在事实上取消了文学。没有共性,没有“十”,人物形象必然是单薄的,这就失去了生活的土壤,无法反映生活的本质,大大削弱了文学的社会意义。

  典型人物,从张飞、李逵、贾宝玉到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在鲜明的个性中体现着阶级的共性,他们既是“一”,又是“十”。

  公众号:花椒树下学作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50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