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

小芳2分享

─高考专题

本文由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综合整理, 保证 每一篇都是 满满的 精品干货 立即赠送 565 个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欢迎 每天打卡 !凡 文末点击 在看 和留言打卡者,精选后私信小编,有可能 再多获取 115 个 最新整理的高考地理微专题 ( 随机抽取 )
 
中国四大地貌
 
地貌是指地表的面貌,和地形有很大的关联性,通常被称为“地形地貌”,和地形相比,地貌显然更加具体,更具有清晰的特征。
 
 
 
丹霞地貌:以广东的丹霞山而得名,在我国的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等南方省份广泛分布,是一种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岩或砾岩,在流水或者风力的侵蚀作用下而形成的地貌类型,我国南方地区最为典型。丹霞地貌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也有分布,比如甘肃的张掖。
 
 
 
雅丹地貌: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下,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等各种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我国柴达木盆地西部的雅丹地貌群,是世界上延伸最长的雅丹地貌群。
 
 
 
黄土地貌: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沟壑纵深,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而命名的。大量纵横交错的沟壑,使得黄土高原表面十分破碎,这些沟壑一般可下切50至100米,有的区域甚至超过150米,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黄土高原覆盖的深厚、疏松的黄土层,是形成黄土地貌的重要原因。
 
 
 
喀斯特地貌:指具有溶蚀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蚀能力)对于可溶性岩石(大多是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态的总称,最早发现与喀斯特高原。我国的云贵高原广泛分布有石灰岩,加上气候湿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拥有包括溶洞、洼地、石林、石芽、落水洞、地下暗河、盲谷等各种地表形态。比如云南路南石林、贵州双河溶洞、重庆小寨天坑、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中国地形特点
 
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自西部青藏高原发源,向东流经九、十个省、市、自治区后,分别注入渤海和东海。中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大体上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中国的地形不仅西高东低,而且各种地形类型大致围绕被称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阶梯一样作半圆状向着太平洋逐级降低。由两条山岭组成的地形界线,明显地把大陆地形分成为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其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高原的山岭间则镶嵌有许多牧草丰美、湖光潋滟的大小盆地。这里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 1,000~2,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 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 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 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
 
从海岸线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都不足 200米的浅海大陆架区。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地形的第四级阶梯。
 
从陆地地形来说,两条界线,三级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可以勾绘出中国地形的总轮廓。而这种阶梯状的地形形势,从中国东经89°线的地形剖面和北纬30°线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形特点,不仅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刻而良好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温期相一致,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而且也使大陆上的主要河流都向东奔流入海,既易于沟通中国的海陆交通,也便于中国东西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时,这种阶梯状的地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流,使之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异常巨大的水力资源。
 
2.形态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中国的地形类型,无论是从成因来看,还是从形态来看,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盆地和平原。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有各种各样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在干旱的西北,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景观;在西部高山上,有别具风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区,则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
 
青藏、云贵、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大河流,在辽阔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许多广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点缀有葱郁秀丽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无数高大崎岖的山地。多种多样的地形为中国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那末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3以上。山区虽然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交通运输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却埋藏着丰富的矿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它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3.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仅山区面积广大,而且大小山脉纵横全国,它们的分布规则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为最多,西北—东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东部,山势较低,这种走向的山脉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浙闽一带的东南丘陵山地;最东的一列则是崛起于海上的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于西部,由北而南依次为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纵贯中国中部,主要包括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
 
上述这些山脉,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它们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分布在这些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内海、边海的轮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山脉的制约。
 
横亘全国的东西向山脉,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岭。秦岭山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南岭山脉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河流的流向明显地受着山脉的制约,如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它们的流向都受到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等山脉的控制。长江、黄河总的流向是自西向东,但许多河段也受山脉走向的制约,时宽时窄,时而向东南流,时而向东北流,最后东流入海。
 
除上述三大基本特征外,从构造上来看,中国的地形特征还可以概括为 4个方面,即:三道纬向山带,三条濒太平洋山岭,两个走向的大型洼地,一大弧形山脉。
 
所谓三道纬向山带,即上述的三条东西走向的,由许多山脉组合而成的带状山系。而它们之间的间隔几乎都在 8~10个纬度左右。如天山──阴山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40°30ˊ~42°30ˊ之间;昆仑山──秦岭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32°30ˊ~34°30ˊ之间;而南岭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24°00ˊ~25°30ˊ之间。这三道纬向山带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它们对于中国的气候、水文以及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
 
三条濒太平洋山岭,就是指中国东部地区三条似雁行排列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它们几乎是三条互相平行的带状山岭,即最东面的台湾山脉,中间的长白山—浙闽丘陵,最西的大兴安岭—雪峰山。由于它们的位置恰好与中国盛行的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这就加强了中国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的气候特征。这种明显的作用尤以大兴安岭最为典型,大兴安岭以东河流的侵蚀作用占优势,大兴安岭以西干燥剥蚀作用则占重要地位。
 
所谓两个走向的大型洼地,即中国东部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所组成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沉降带,以及中部由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洼地、陕甘宁盆地和四川盆地组成的另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沉降带。这两个沉降带的两侧则是相应的隆起带。
 
在中国西北部则为另一组近似东西走向的三大盆地: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大致与东西走向的山系近似平行,它们也分别反映着沉降带和隆起带相间的特征。这种沉降带与隆起带相间伴生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地形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下降与上升、沉陷与隆起是一组自然界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矛盾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现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因为在中国东部新华夏向的沉降带和隆起带中有许多因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干扰和叠加而隔开的盆地,这些盆地都是理想的成油盆地。早在50年代初期,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就指出了这些沉降带肯定有石油,并且提出了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陕甘宁盆地等可以作为寻找石油的远景地区。李四光的这一科学论断已为实践所证实。
 
所谓一大弧形山脉,主要指西南部由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大雪山和横断山所组成的山带,它们巍峨地耸立在青藏高原之上,形成世界上最为雄伟高峻的山脉带。这一高大山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印度次大陆的大陆地壳部分已经嵌入亚洲大陆,并且沿着大陆基底滑动。其结果使得青藏高原逐步抬高,并显然地具有两个大陆的厚度。这个概念已经得到了地震证据的支持。
 
华夏构造和新华夏构造,是地质力学扭动构造体系中的构造名称。华夏构造系为一组接近北东45°的挤压带。新华夏构造系为一组呈北北东方向的挤压带,在中国东部广泛分布,自东向西组成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实为一组规模巨大的多字型构造体系。
 
青藏高原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 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 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公里)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 而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背,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
 
 
 
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堆积,进一步加强蒙古高压的势力,进而产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强寒流影响。而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我国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燥热天气,使我国新疆极端干旱,成为少有的少雨区和无流区。
 
2 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青藏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质和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有很大差异。夏季高原成为热源,气流在高原面上辐合,形成青藏热低压,这个热低压从春季就逐渐发展、演化,到5、6月初基本形成,盛夏达到最强盛,它的形成破坏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连续分布。冬季高原面降温迅速,加上地势高,冰雪面积大,形成低温高压中心。夏季高原热低压的形成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辐合,而冬季又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发散。气压场的季节性变化引起了局部环流的季节性变换,夏季高原周围气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气流又流向高源四周,从而形成高原季风。
 
冬季冷高压加强邻近地区气流的下沉,高原冷高压与蒙古高原的迭加使高原北侧的蒙古高压得以加强,势力尤为强盛,冬季风影响大半个中国。夏季高源热低压吸引大气向高原辐合,使高原南侧的印度低压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副高和南半球副高产生了更加强大的气压梯度,加强、加速西南和东南季风。冬夏季高原面上气压场的配置所形成的气流场与亚欧大陆冬夏季气压场及其所形成的气流场刚好吻合,从而加强了中国冬夏季风的强度。也改变了我国气压场的形势,增加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广泛性和复杂性。
 
3 独特的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以其高大在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进而对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气候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高原气候主要表现在:
 
(1)气温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大部分地区常年无夏, 霜雪不断,年平均气温大都低于5℃。沿35°N线是温度最低的地带,年均温在-40℃~-8℃,是我国年均温度最低的地区。 但整个高原冬季平均气温不太低,夏季平均气温又不高,气温年较差不大,高原上由于空气稀薄,尤其在冬季,白昼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迅速;夜晚,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加上冷空气下沉,低层空气温度极低,所以日较差很大。
 
(2)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高原地势高, 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含氧量少。年平均气压、含氧量、大气密度分别相当于海平面的50%、60%和66%。水的沸点大部分地区为84~87℃。空气密度小,加剧了空气增温和降温的强度,使气温日变化增大。同时空气的浮力和风压也随之降低。
 
(3)日照长、辐射强。高原地势高耸,日出早,日落迟, 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少,大气透明度大。白天晴天多,多雨季节仍以昼晴夜雨居多。阳光透过大气层,能量损失较少,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年辐射总量比我国东部地区要大一倍还多。拉萨还有“日光城”之称。
 
(4)干湿季分明,干季多大风。 高原上由于夏季热低压而出现湿暖降水天气,冬季冷高压则形成干寒大风天气,独特的高原季风产生了明显的干湿季变化。盛行风系随季节的显著变化,冬半年西风带控制高原地区为干季,夏半年受湿润的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明显地集中在夏半年。因而出现了明显的干湿季交替现象。另外,青藏高原的降水还是有多雷暴、冰雹、夜雨等特点。
 
4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温分布的影响
 
受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表现为南暖北冷,温差较大,而青藏高原的影响,使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
 
(1)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虽然等温线平行于海岸线,但仍有南热北冷的变化规律。而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气温低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同时高原北部边缘山地又对塔里木盆地热量散发产生阻滞作用,使之成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而高原地区却成为夏季全国之冷极。
 
(2)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由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 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昆明有“春城”之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此。
 
(3)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等温线表现出明显地与等高线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
 
(4)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 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8℃。全年活动积温<2000℃≥10℃的持续期少于100天, 部分地区全年日均温都在0℃以下,活动积温为零。可以划分为高原寒带、 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三个温度带。
 
5 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我国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夏季环流的西南和东南季风,比较丰实,且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
 
(1)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00 毫米以上,东部地区200~400毫米东南边缘地区400~800毫米。
 
(2)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 使之无法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所以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在50毫米以下。
 
(3)青藏冷高原建立的迟早和它消亡的快慢还直接影响到季风的强弱程度。冷高压建立早、强盛,冬季风迅速且大面积控制我国。消亡的迟,原面向外发散的气流阻挡夏季风北上直接制约着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所以青藏高原原面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大气的降水强度甚至于旱涝灾害
 
专题设计
 
河西走廊长约900千米,宽数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下图为“河西走廊部分区域和有色金属工业中心分布图”。图示区域贺兰山以西的沙漠中还分布着数百个存留数千万年的原生态湖泊。据此回答1~3题。
 
 
 
1.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下列原因中不属于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地理位置承东启西
 
B.降水较丰富
 
C.地势平坦
 
D.土壤较肥沃
 
解析 河西走廊土壤较肥沃,可发展农业,从而为商队提供食物,属于间接相关,D符合题意;河西走廊连接我国内地与中亚地区,地理位置承东启西,属于直接相关,A不符合题意;地势平坦,方便通行,有较丰富的大气降水和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可为商队提供水源,属于直接相关,B、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2.河西走廊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突出优势为(  )
 
①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②农业发达 ③交通便利
 
④动力充足 ⑤工业基础好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④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镍、铜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①正确;该地区承东启西,交通较为便利,③正确;黄河上游大型水电站较多,可以提供电能,动力充足,④正确。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⑤错误;农业对有色金属产业的影响较小,②错误。综合上述内容可知,D选项正确。
 
答案 D
 
3.贺兰山以西沙漠中的原生态湖泊(  )
 
A.形成于降水少、大风天气少的环境
 
B.为淡水湖,水质清洁
 
C.形成于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的环境
 
D.为工农业提供水源
 
解析 贺兰山以西地区为沙漠,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A错误、C正确;再由材料信息可知,湖泊位于贺兰山以西沙漠中,湖水盐分含量较高(为咸水湖),不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B、D错误。
 
答案 C
 
下图是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4~6题。
 
 
 
4.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5.图中⑤地区作为全国性商品粮生产基地,与太湖平原相比(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交通发达
 
C.水热条件好
 
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6.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春小麦、亚麻、甜菜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D.油菜、茶叶、春小麦
 
解析 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读图分析能力。第4题,根据①②③④⑤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走向、地势的高低起伏确定其所代表的地形区,①—大兴安岭,②—小兴安岭,③—长白山,④—内蒙古高原,⑤—东北平原。故选B。第5题,⑤地区为我国东北的松嫩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区,生产规模大;太湖平原属于水稻种植业,生产规模较小。故选D。第6题,适宜在⑤地区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较多,但大规模种植的为春小麦和喜温凉的作物亚麻与甜菜。故选A。
 
答案 4.B 5.D 6.A
 
创意产业主要是指源自个人的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柯桥区为浙江省绍兴市市辖区,是传统的纺织产业集群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读下图,完成7~9题。
 
 
 
7.柯桥区集聚了化纤、织造、印染、家纺等众多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柯桥区可以节省(  )
 
A.劳动力成本B.设备成本
 
C.市场营销成本D.原料成本
 
解析 化纤、织造、印染、家纺等企业都是与纺织有关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生产协作和技术协作,降低推广费用,从而节省市场营销成本,故C选项正确。
 
答案 C
 
8.纺织创意产业就是对纺织原料、面料、服装等进行技术、品牌和外观的创意设计,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柯桥区发展时尚纺织创意产业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水陆交通便利B.产业基础较好
 
C.信息网络发达D.技术人才丰富
 
解析 结合材料“是传统的纺织产业集群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可以判断柯桥区发展时尚纺织创意产业的最有利条件是产业基础较好,故B选项正确;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绍兴市是地级市,与杭州、上海相比,水陆交通、信息网络、技术人才方面并没有较大优势,故A、C、D选项错误。
 
答案 B
 
9.柯桥区发展时尚纺织创意产业,能够(  )
 
①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②减少当地的就业机会
 
③提高核心竞争力
 
④阻碍传统纺织业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好的创意可开发出许多新产品、新市场,创意设计的加入会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可以提升产品档次,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故①③正确、④错误;创意产业的兴起能够吸纳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②错误。所以选D。
 
答案 D
 
2018年春节期间,一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设计出独有的“福”字,将各地的文化、代表性建筑等特色元素融入其中,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下图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福’字”,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四个省级行政区中(  )
 
A.①位于我国西南,四季如春
 
B.②位于亚热带,光照充足
 
C.③位于低纬,水果之乡
 
D.④位于沿海,水运便利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①图像围楼,代表的是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气候湿润,夏季炎热,A错误;②有熊猫造型,代表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雾多,光照不足,B错误;③代表台湾,位于低纬,水果之乡,C正确;④代表云南省,位于内陆,水运条件差,据此选C。
 
答案 C
 
11.四个省级行政区共同的自然灾害有(  )
 
A.滑坡、泥石流B.火山、地震
 
C.台风、风暴潮D.伏旱、火灾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根据上题结论,可以得出①是福建,②是四川,③是台湾,④是云南,四个省级行政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地势起伏大,共同的自然灾害有滑坡、泥石流,选A。四川不受台风、火山影响,福建、云南等没有伏旱,B、C、D错误。
 
答案 A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是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冲积扇,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下图示意“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发展演变”。据此完成12~14题。
 
 
 
12.下列关于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B.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
 
C.耕地分布南多北少
 
D.扇体边缘有大量地下水溢出
 
解析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位于天山北麓地区,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冲积扇的地势南高北低,A正确;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冲积扇的泥沙颗粒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可知冲积扇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B正确;冲积扇的形态南窄北宽,距离出山口越远沉积颗粒越细,土壤越肥沃,可知该地区的耕地分布南少北多,C错误;冲积扇边缘,由于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甚至可能出露地表,D正确。故描述错误的是C选项,答案选C。
 
答案 C
 
13.从各期冲积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推测,诱发该冲积扇发生F1至F4四期演变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风力搬运、沉积作用B.变质作用
 
C.冰川搬运、沉积作用D.地壳运动
 
解析 由材料可知,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是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形成的,由于地壳活动,使得F1至F4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故答案选D。
 
答案 D
 
14.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耕地上的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  )
 
A.东北流向西南B.西南流向东北
 
C.东南流向西北D.西北流向东南
 
解析 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位于河流的东侧,受地势南高北低影响,修建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西南流向东北,这样河水可以自流,工程量小。故答案选B。
 
答案 B
 
我国西南地区峰丛洼地面积广布,其中甘房弄洼地是世界上最深最陡的峰丛洼地。该洼地深530米,面积约2.35平方公里,底部的小块圆形平地上生活着几户村民。田地和房屋坐落在平地上,四周梯田和水柜(蓄水池)环绕。近些年当地政府开始特别关注甘房弄洼地长期贫困的问题。据此回答15~17题。
 
15.甘房弄地势低洼,但村民并不担心出现洪涝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高B.雨水下渗迅速
 
C.年降水量较少D.地下水排泄快
 
解析 由材料分析可知,甘房弄洼地属于喀斯特地貌,由于石灰岩渗水严重,且地下多暗河,地下水排泄较快,因此该地不易出现洪涝灾害,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16.村民日常生活中长期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
 
A.滑坡和崩塌B.土地贫瘠
 
C.野生动物侵袭D.水源短缺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地表水不易存留,水资源短缺,D正确;滑坡和崩塌、野生动物侵袭,是偶发事件,不属于日常问题,A、C错误;该地土层较薄,土壤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但是通过一些措施可以改善,因此也不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担忧的问题,B错误。
 
答案 D
 
17.为了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精准扶贫,当前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最可能是(  )
 
A.封山育林B.鼓励村民外迁
 
C.开发矿产资源D.发展对外交通
 
解析 虽然A、C、D选项所提政策均有利于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迁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是针对该地脱贫的最有效手段。
 
答案 B
 
苏木吉林湖区位于低洼地带,湖泊周围沙山环绕。读图,完成18~20题。
 
 
 
 
 
18.苏木巴润吉林湖(  )
 
A.位于青藏高原B.处于湿润地区
 
C.湖区呈漏斗状D.湖面海拔1 180米
 
解析 根据图中等水位线数值是1 000多米,可判断该湖不可能位于平均海拔4 000多米的青藏高原,A错误;根据补给量与排泄量的关系及材料中“沙山”等信息判断,苏木巴润吉林湖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B错误;根据等水位线的分布判断湖区呈漏斗状,C正确;由图可知,湖面海拔低于1 180米,D错误。所以选C。
 
答案 C
 
19.苏木吉林湖冬季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
 
A.邻湖湖水B.大气降水
 
C.冰雪融水D.地下水
 
解析 邻湖苏木巴润吉林湖的水位低于苏木吉林湖,因此邻湖湖水不能补给苏木吉林湖,A错误;大气降水主要在夏季对湖水进行补给,B错误;冰雪融水补给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季,C错误;冬季净补给量呈增加趋势,结合地下水补给稳定,且冬季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判断,冬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D正确。
 
答案 D
 
20.苏木吉林湖湖水蒸发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区气候干旱B.工农业用水量较大
 
C.地势低洼,风力小D.植被覆盖率较高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判断苏木吉林湖处于沙山的包围之中,湖区地势较低,湖面风速较小,使得湖水的蒸发量较小,C正确。苏木吉林湖区气候干旱,不会使得湖水蒸发量较小,A错误。该地区的工农业分布较少,用水量小,B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湖区的实际植被覆盖情况。
 
答案 C
 
林线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上由于低温、风及土壤等条件影响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林线海拔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线海拔等值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地形
 
C.夏季风D.海陆位置
 
解析 图中我国东北地区的林线海拔等值线基本和纬线平行,所以影响因素是纬度,A正确;我国东北地区西面是大兴安岭,北面是小兴安岭,东面是长白山,中部是东北平原,不同的地形类型并没有改变林线海拔等值线的走向,B错误;我国东北地区的夏季风是东南风,图中我国东北地区的林线海拔等值线并不与东南季风垂直,而是沿着东西方向延伸,C错误;我国东北地区的林线海拔等值线基本和纬线平行,与距海远近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答案 A
 
22.多条林线海拔等值线的走向在图示甲区域发生弯曲,其首要影响因素是(  )
 
A.河流与盛行风向B.地势与土壤类型
 
C.降水与山脉走向D.气温与纬度位置
 
解析 林线海拔等值线的走向在图示甲区域向南弯曲,主要是由于该区域位于太行山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选C。
    88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