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8)

力裕 1172分享

  中国古人不但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还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在现代信息科技传播中收益匪浅!原因是它无形中大大的提高了计算机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将工作效率也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成语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

  绰绰有余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蚳(zhi)蛙是谏官,孟子有一次去见蚳蛙,开诚布公地对他说:“你做了几个月谏官,却始终没有提过建议,看来你不适合做这样的官。”蚳蛙知道齐王的脾气不好,怕说了也不起作用,就很少劝谏,现在经孟子这么一说,才感到自已没有尽到职责。于是他向齐王辞去了谏官。这件事情齐国人知道以后都侃侃而谈地说:“孟子替蚳蛙考虑得不错,但为什么不替自已好好考虑呢?他屡次向齐王进言,齐王不用,他却厚着脸皮不走,这不是嫉妒吗?”有人把这些流言蜚语告诉了孟子,孟子实事求是地说:“我听人说,一个有官职的人,如果没有尽到职责就应该辞官;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进言未被采纳,也应该离去。而我呢?既无官职,又无进言的责任,我的进退自如岂不是绰绰有余吗?”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2

  长驱直入

  三国时期,刘备得西蜀之后,曹操便联合孙权,想要把关羽驻守的荆州拿下。荆州形势危如累卵,诸葛亮令关羽向襄阳发起攻击。关羽不费吹灰之力便攻下襄阳。曹仁退守樊城。关羽后来水淹七军,将曹军主将于禁俘虏了,樊城被围得水泄不通。此时樊城危在旦夕,曹操派大将徐晃率兵救援,徐晃也是兵力不足,便设计轻取堰城,这样便能跟樊城成犄角之势。曹操的几路援军火急火燎先后赶到以后,便由徐晃统一指挥。徐晃开始部署战斗,他知道围头和四冢是关羽的主力所在,便瞒天过海故意做出要向围头进攻的样子,真实意图是率大军去进攻四冢。待关羽恍然大悟发现中计的时侯,徐晃已长驱直入,率军击败了四冢的守军,直达樊城,终于解了樊城之围。曹操接到徐晃的捷报后兴高采烈,他马上发了一份慰劳令即《劳徐晃令》。劳令中说道:“在我用兵三十多年里,我所知道的善于用兵的将领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你这样长驱直入,奋不顾身冲进敌人的包围圈的!”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3

  出言不逊

  三国时期,张郃最初是在袁绍麾下担任中郎将,在曹操带兵攻打乌巢的时侯,张郃看形势危如累卵便向袁绍建议道:“曹操兵强马壮,乌巢如果失守的话我们便很可能功亏一篑,您也将陷入前途未卜的境地,应该派兵援救乌巢。”郭图听了张郃的意见后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你的分析是错误的,我们现在向曹操的大本营发起进攻,曹操必然要撤兵,乌巢的危机便化解了,这是效仿围魏救赵的思路。”张郃听了却急不可耐地说道:“曹操的营地坚如磐石,要想攻下来十分困难,倘若淳于琼被捉的话,我们都要变成俘虏。”最终袁绍听取了郭图的意见,派兵袭击曹操的大本营,派小分队去救援乌巢。果然如张郃所料袁绍的部队不仅没有攻下曹营,还改得溃不成军。郭图此时羞愧难当,他不仅不承认失误还诬陷张郃,他跟袁绍说:“张郃是个傲慢无礼的人,不仅出言不逊还目中无人,这次我们战败他却得意忘形。”袁绍听了以后也对张郃有了意见,张郃知道袁绍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便投奔曹操去了。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4

  察言观色

  颛孙师,字子张,是孔子的一名学生,子张有一回问孔子说道:“读书的人怎样才可以做到通达呢?”孔子问他说:“通达在你看来是什么呢?”子张毕恭毕敬地答道:“一个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官场上都要有一定的名望,这样才能够算通情达理。”孔子对他说道:“你所指的是一个人的名声,通达是什么呢?通达的人品质首先应该是正直的,要会懂得察言观色,知道以礼相待,碰到事情实事求是讲道理,这样的人无论当官还是当家都能够做到事事通达。如果单单从名声来说表面上讲仁义,实际上却背道而驰,这样的人无论是做官还是在家里都会骗取到名声。”在孔子跟子张侃侃而谈的对话中提出了察言观色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5

  初出茅庐

  三国时期,曹操派夏侯惇率十万兵马攻打新野,此时的刘备羽翼未丰只有几千兵马,形势危如累卵。此时诸葛亮遭刘备三顾茅庐担任军师,刘备把帅印和宝剑都交给了诸葛亮。张飞对此耿耿于怀,他发牢骚道:“哥哥何不让军师去杀退敌兵呢?”此时诸葛亮初出茅庐正要立下第一功,他召集将士们集合,他令关羽、张飞率一千人马在博望城的山谷里埋伏,等待南面起火即出兵火烧曹粮;令关平与刘封率五百人在博望坡待命,曹军一到马上放火;令赵云佯装败阵诱敌深入;刘备则带一知军马在博望山下,见曹军即弃营逃跑,待火烧起后再杀回来。大家都不知诸葛亮的用意,只好接令。夏侯惇率兵往博望来的路上碰到赵云,夏侯惇与赵云交战几个回合赵云便假装败走,夏侯惇追到博望坡时刘备杀过来,两人交战一会儿刘备便虚晃一枪跟赵云退走,夏侯惇一路穷追不舍到半夜时分于禁提醒他小心火攻,此时夏侯惇下令撤兵时已经太迟了,身后大火将曹营烧得焦头烂额,此时赵去带兵杀回来,夏侯惇在烟火中狼狈不堪地逃窜着,此时又被张飞和关羽带兵拦住,在两面夹攻之下曹军一片哀鸿遍野,伤亡不计其数。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6

  功败垂成

  东晋时期后秦在北边迅速崛起,后秦皇帝苻坚不顾许多大臣们的坚决反对,亲自统率六十余万大军逼近淝水,号称百万雄狮,想以秋风扫落叶的态势一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命令谢石谢玄统兵八万在淝水对岸安营扎寨,准备迎敌。谢玄抵达前线后,立即给苻坚写信挑战。信中开诚布公地说:“将军既犯我疆土,而在河边列阵,显然不想速战速决。真打算决战,请把兵营后移,让我军过河,一决雌雄,岂不爽快。”苻坚自恃兵强马壮,下令往后退。谢玄亲率八千精锐骑兵强行渡河。谁知道军令一下,后秦军兵马秩序大乱,立刻失去了控制。苻坚在混战中被冷箭射伤,后秦兵军马互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此时晋军乘胜北伐,很快就收复了北方大片失地。这时朝廷官员中有人妒忌谢安立下的汗马功劳,以镇守淮阴为借口调回了他的军队。谢玄眼看收复国土的大业转瞬之间变成沤浮泡影,不禁忧心忡忡,没有过多久就与世长辞了。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7

  公冶非罪

  春秋时期,学富五车的公冶长懂得鸟语。有一次,公冶长返回鲁国的路上听见鸟儿们招呼去清溪吃死人肉。后来公冶长看见一个老婆婆在路上哭,问她哭什么,她说:“我儿子外出没有回来,恐怕已经死了,不知他在什么地方。”公冶长实事求是地说:“我听见鸟儿说到清溪吃人肉,怕是您儿子吧?’老婆婆去一看,果然是她儿子死了。她报告村中官吏。村官想:“公冶长没有杀人怎么会知道呢?”于是将公长逮捕。在狱中公冶长说自己能听懂鸟语才知道死了人。狱吏开诚布公地说:“如果能听懂鸟语就释放你,如果听不懂就让你偿命。”公冶长被关在狱中,一天麻雀在狱墙上叽叽喳喳,公冶长听完笑了,狱吏问他笑什么,他说:“麻雀说白莲水边有辆装粮食的车翻了,公牛折断了角,地上的粮食扫不干净,麻雀们招呼去啄食。”狱吏派人去看,果然跟公冶长说的一模一样,这才相信他能听懂鸟语,于是将他释放了。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8

  功成不居

  春秋时期,老子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假如失去了对立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也就不存在了。老子用下面这些话,开诚布公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恶了。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这就有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产生,难和易对立形成,长和短对比出现,高和低互相存在,音和声对立和谐,前和后不能分离,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圣人用无为来处事,用不言来教导,任凭万事生长变化,不去管它,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图报答,事业成功了但不夸耀,正因为不夸耀,所以他赫赫有名的功绩永不失掉!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9

  尽心尽力

  东晋时期,有王坦之与郗超(字嘉宾)都是赫赫有名的大臣,有首歌谣称赞他们道: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坦之。东晋大司马桓温死后,王坦之和谢安齐心协力辅佐年幼的皇帝。后来王坦之升为中书令,授他管理兖州、徐州、青州三州军事、徐兖二州刺史、北中郎将的职务,镇守广陵。即将要赴任的时侯,王坦之对国事忧心忡忡,他担心幼主于是专门上了一道表章,开诚布公地劝导小皇帝,朝中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和谢安、桓冲商量,这二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受到先帝的信任和厚遇,“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这二人对于陛下,犹如周时的姬旦,汉时的霍光,显宗时的王导。皇帝接受了王坦之的表章。后来,王坦之四十六岁就病入膏肓死了。临终写信给谢安、桓冲,谈的全是国家大事,对于私人之事一句也不曾提到。他的英年早逝朝廷内外很多人都非常痛惜。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0

  交头接耳

  明朝施耐庵《水浒传》里的故事:林冲得罪高太尉后遭到陷害,刺配到沧州。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李小二,林冲救过李小二的命,之后李小二才到沧州开了茶酒店,他遇见林冲感激涕零分外亲热,请到家里盛情款待,两人从此你来我往。有一天李小二的店里来了几个陌生客人,鬼鬼祟祟的样子让李小二非常警觉,他到内屋跟妻子说了此事。为了不打草惊蛇,李小二妻子便蹑手蹑脚走到板墙后面听了起来。她回来对丈夫说:“他们说话都是交头接耳的,我也听不清楚,迷迷糊糊听到说:‘包在我身上,好歹结果他的性命。’好像那位东京客官还给了管营金银。”林冲后来到店里的时侯李小二便一五一十地把方才店里的事跟他说了。林冲听了以后气得怒发冲冠,他火冒三丈地说:“此人正是仇人陆谦,他来这里害我,我且将他骨肉成泥!”后来陆谦烧了草料场想害死林冲,结果被林冲撞见,林冲将其杀死,报了血海深仇之后便投奔梁山泊去了。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1

  脚踏实地

  宋代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了赫赫有名的《资治通鉴》,这是我国首部编年体的通史。司马光年轻的时侯就对历史很感兴趣,他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地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在主编《资治通鉴》的十九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专心写作潜心研究。这期间他为了不让睡眠时间太长而耽误了工作,像悬梁刺股般特别制作了一个木头做的“警枕”使自已不能够睡得太沉。在他经过广泛的材料收集以后,经过分类筛选然后把内容串联起来,再编辑以后成为定稿,整个过程反复斟酌十分严谨。唐朝部分原来有六百多卷,最终成为定稿的只剩八十卷。全本书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书的整个原稿都用一丝不苟的字体整理得清清楚楚,废旧的书稿占满了洛阳的两个房间。在这项艰巨的工作中司马光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大家的极力赞赏。邵伯温因此称赞他是个脚踏实地的人。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2

  节外生枝

  宋朝时期,朱熹在他的《朱子全书》、《读书法》中有这样一段:“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这是“枝节”一语用于文字最早的人。“又生枝节”,在后来被人们广泛用成“横生枝节”,“另生枝节”,“枝节横生”。在朱熹的《朱子语录》当中,也有一段关于“”节上生枝”的说法,他是在谈及读书的方法时这么说道:“随语生解,节上生枝,更读万卷,亦无用处也。”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3

  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齐国齐简公起兵讨伐鲁国,鲁国实力较弱无法与齐国抗衡,孔子的徒弟子贡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借吴国的力量挫败齐国。子贡找到齐相田常,田常当时正想篡位夺权,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田常应该攻打吴国,借强国之力铲除异已。田常被子贡说得心服口服但怕转攻吴国师出无名。于是子贡答应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样田常便兴高采烈地答应了。子贡到了吴国跟吴王夫差说:“鲁国一旦被齐国攻下,齐国必然伐吴,如此吴国不如先下手为强,联合鲁国一起攻打齐国,这样吴国便可跟晋国相抗衡了。”子贡又马不停蹄的来到赵国说服赵国跟吴国一起讨伐齐国,这样吴国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子贡游说完三个国家后又来到晋国跟晋定公说:“吴国如果讨伐鲁国成功了肯定会来攻打晋国,晋国应该加强操练,以防吴国前来侵犯。”公元前484年,吴王率领十万精兵攻打齐国,鲁国按约派兵助阵,齐军陷入重重包围,被打得溃不成军,齐国只好求和。吴王夫差打了胜仗便骄傲自满,马上转兵去打晋国,但晋国此时早有准备轻而易举的便把吴军击退了。子贡利用齐、晋、吴、越四个国家的矛盾,借国王之力打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救鲁国于危难之中。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4

  见利忘义

  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死后,朝廷的政权落到了吕后手上,吕后为了让吕氏家族能够坐稳天下,于是想把原来的大臣、将军们全部一网打尽。吕后将自己的侄儿吕禄、吕产封为王,把朝廷的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吕后死了以后,陈平以及周勃等老臣们便开始策划如何将吕氏家族灭掉。当时北军由吕禄掌管,周勃无法靠近他,在这举足轻重的关键时刻他们想到了老丞相郦商,郦商的儿子郦寄跟吕禄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这样可以把吕禄骗出来除掉他。郦商体弱多病在家休养,他让儿子郦寄把吕禄骗出来。吕禄不明真相跟着郦寄出城打猎,周勃乘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带兵将北军控制住,随后吕氏家族被灭。郦商病入膏肓死后他的儿子郦寄被封为将军。《汉书.郦寄传》中记载了这件事情,郦寄在自已有利可图的时侯出卖了自已的朋友,是不顾道义的行为。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5

  开门见山

  晓亮《十大元帅之谜.徐向前元帅之谜》奇特的性格之谜:1967年1月24日晚饭后,徐向前实在憋不住了,决定要“闯宫”——坐车直趋林彪住地毛家湾。当时,林彪、陈伯达正在交谈。徐向前不宣而至,林彪很不高兴。徐向前开门见山,向林彪讲了目前军队的混乱状况,说:军队要稳定,这样乱下去不行,要搞几条规定,如不能成立战斗组织、不能随意揪斗领导干部、不准夺权等等。身为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也深知部队稳定的重要性,况且他主持军委工作,军队乱了他也交代不了,于是连连点头称是,并当即口述了稳定军队的“九条”。“九条”经军委讨论通过后,又送到钩鱼台请中央_再加讨论,改为“七条”。因为林彪参与制定,江青不便反对,但她很不满意。在中央_讨论时,她坐在一个角落里阴着脸,冷言冷语地说:“向前同志老了,不能工作了!”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6

  名不副实

  很早以前,在一条街道上有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家里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盗,次子名殴。这两个儿子都聪明能干、父母都很喜欢他们。有一天大儿子盗披着一件衣服从家里出来,手里拿着锄头想到田地里去除草。母亲看到儿子衣服穿得太单薄了,于是叫道:“盗!盗!”这时街上恰巧走过府吏,听见叫声便跑过来把盗绑了起来。母亲看见两位府吏误会了,想叫殴去说明情况,一时间惊慌失措,她只大声地叫道:“殴!殴!”两位官吏听到“殴”的声音,不约而同地看着盗,觉得这人面色如土,越看越觉得贼眉鼠目的,于是狠命地殴打他、等他母亲和弟弟过来说明真相后,盗已经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不省人事了。这个成语原意是说名不副实的害处,表示要经常审查名和实。现在这个成语的意义已经变了。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7

  名正言顺

  春秋时期,孔子代理鲁国相国职务的时侯,只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鲁国整个国家跟以前就有了天壤之别。齐景公对孔子的成就有些害怕,他精心挑选长得蛾眉皓齿的美女,让她们穿上精致漂亮的霓裳羽衣,教会她们学跳婀娜多姿的舞蹈,还挑选了百余匹日行千里的好马,一并送给好逸恶劳的鲁定公。鲁定公在齐景公的腐蚀下玩得乐不思蜀,沉迷于歌舞之中,对国事不闻不问,孔子见此情景非常失望,他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到了卫国。子路有一天向孔子请教道:“卫国国君让您治理国事的话您首先会做些什么事情。”孔子说道:“在我看来道德也要讲名分,君子的心中只存在不知道的疑问。名分不正道理就没法讲,道理讲不通事情办不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兴不起来,这样下来刑罚就无法得当,老百姓的生活就不能形成秩序。因此君子用的名分要能够说得出行的通道理。”

  中国历史三年级成语故事18

  民不聊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权夺利不断的发动战争,秦昭王派将军白起,在伊阙灭掉了韩国和魏国的二十几万军队。接连几年的战争让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性命。后来白起的军队向楚国进军,楚国派使者黄歇去秦国求和。黄歇给秦昭王上书说:秦国现在不是受楚国的威胁,真正威胁秦国的是韩国跟魏国,因为这两个国家有很多百姓因为你们的战争而失去性命,人们过着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日子,他们对秦国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现在秦王联合他们来攻打楚国,这等于是让他们越来越强大。另外,大王的部队要向韩、魏借道,如果他们的部队突然倒戈,秦国的部队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秦国跟楚国联合起来,灭掉魏国跟韩国才是正确的战略。秦昭王听了黄歇的话后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决定跟楚国结盟。“民不聊生”这个成语就是黄歇在奏书中用来描述百姓过着苦难生活的句子。

    相关文章

    89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