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的学习重点和教学方法

庄宇 224分享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教育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视这一时期的学习。下面跟大家介绍小学三年级的学习重点和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的学习重点

  三年级属于小学数学学习打基础阶段,孩子进入三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计算能力,认知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相比于一、二年级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是小学数学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小学数学的黄金时段,所以能否把握住三年级这一黄金时段,关系到以后小学的成与败。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关键知识点。

  1.运用运算定律及性质速算与巧算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知识,也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能否又快又准的算出答案,是历年数学测试考察的一个基本点。在三年级,主要学习了加法与乘法运算定律,其中应用乘法分配率是测试中考察巧算的一大重点;除此之外,测试中还时常考察带符号“搬家”与添括号/去括号这两种通过改变运算顺序进而简便运算的思路。例如:17×5+17×7+13×5+13×7

  问题解析:由于四个加项没有公共的乘数,不能直接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考虑先分组应用乘法分配率,在观察的思路,原式=(17×5+17×7)+(13×5+13×7)

  =17×(5+7)+13×(5+7)=17×12+13×12=(17+13)×12=30×12=360

  2.学习假设思想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源于我国1500年前左右的伟大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其中记载的31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问题解析:我们知道每只鸡2只脚,每只兔子4只脚,我们不妨假设笼子里面只有鸡,那么应该有只脚,而事实上有94只脚,原因就是我们把一部分兔子假设成了鸡。

  我们知道,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那么一共应该有只兔子,剩下了 35 – 12 = 23 只鸡。

  对于一般的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有

  鸡数=(兔的脚数 总头数 – 总脚数)(兔的脚数 - 鸡的脚数)

  兔数=(总脚数 - 鸡的脚数 总头数 )(兔的脚数 - 鸡的脚数)

  3.平均数应用题

  “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例如,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完试,可以计算全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同学与爸爸妈妈三个人的“平均年龄”等等,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求平均数的问题。根据我们所举的例子,可以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公式:总数和÷人数(或个数)=平均数。比如说RDF小三年级(一)班第2小组5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分别是93,95,98,97,90,那么第2小组5名同学的数学平均分是多少呢?

  问题解析:根据我们总结的公式,首先可以求出第2小组5名同学数学的总分一共是93+95+98+97+92=475,所以他们的平均分是475÷5=95(分)。

  4.和差倍应用题

  和差倍问题是由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三类问题组成的。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数量和÷对应的倍数和=“1”倍量;差倍问题就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差和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数量差÷对应的倍数差=“1”倍量;和差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大数=(数量和+数量差)÷2,小数=(数量和-数量差)÷2。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以线段的相对长度来表示两种量间的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5.年龄问题

  基本的年龄问题可以说是和差倍问题生活化的典型应用。同时,年龄问题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保持不变。解决年龄问题,关键就是要抓住以上两点。例如:哥哥两年后的年龄是弟弟年龄的2倍,今年哥哥比弟弟大5岁,那么今年弟弟多少岁?

  问题解析:由于两人之间的年龄差不变,在2年之后哥哥仍然比弟弟大5岁,那时哥哥是弟弟年龄的2倍,这就变成了一道差倍问题,也就是说弟弟的年龄在2年后是5÷(2-1)=5(岁),所以今年弟弟5-2=3(岁)。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一、掌握逻辑,分析联系

  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已经登上舞台,并让很多小学生感到头疼,其实究其原因就是孩子们没能掌握分析逻辑关系的能力,这样就不能找到未知量和已知量的数量关系。因此,要想让孩子们掌握解决应用题的技巧,我们就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知道怎么弄清应用题中的逻辑关系。客观地说该阶段学习的多少关系,倍数关系等都属于比较关系的范畴。解决此类应用题,我们就要训练孩子们学会分析应用题是要我们比较什么。例如有个脑筋急弯:“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哪个重?”这道题就是让我们分析比较关系,比较的是那个方面。如果不加分析,许多同学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铁重”。但是这道题让比较的是重量,而题干明确说明,铁和棉花都是一斤,所以应该是一样重。此外,还有是事物本身前后变化的比较,需要我们紧跟线索进行比较。比如:一家网店商品原价是100元,双十一搞促销单价下降10%,节日结束后又提价10%,那么现在的价格和最初的价格一样吗?这就是典型的动态比较对象应用题,其中的降价和提价的10%对应的对象不一样。促销时降价10%针对的是原价100元而言,而后来提价是针对降价后的90元而言的,这样一解释同学们的思路就明确了,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就知道怎么解决了。

  二、运用直观教学,促使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

  借助直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过渡。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級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板书例题: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三个数相乘,结果不变;除法时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创设趣味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这种逻辑性强的知识时,要把所要研究的问题放到适合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中去,尤其是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三年级的数学课程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的难度大幅度提升。单一依靠传统教学,教师并不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困难知识面前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而通过实际情境下学到的知识,这些三年级的小学生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将数学知识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这就要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情境中去,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有兴趣投入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时间的介绍,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需要教师创设情景来导入课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某一个具有纪念性的日子来导入话题,并且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这部分对于时间的认识,时、分、秒是小学生们所学过的,然后引出年、月、日的学习。[2]

  四、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在升入高年级后想学好数学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培养三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发展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其中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要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的摒弃课堂上只由教师传授知识的弊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适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形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具体而言,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时间的介绍这一部分,数学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讨,让小学生们说出自己或者父母生日等具有纪念性和重要意义的日子,并且一起研究年历上有特殊标注的日子。通过这种方式,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能够起到好处的启发小学生进行关于时间认识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取了时间认识这一数学知识,更让这些三年级的小学生在这种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尊重知识的态度。

  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互助促进学习关系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是应该培养起合作意识的年龄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学习。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可以给小学生们提出一些合作探究性题目,让小学生们进行问题的小组讨论来互相补充观点,再由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小组认可的答案,最后由其他组的代表进行点评和互助答疑,在此过程中,数学教师要也及时进行鼓励和评价,遇到各小组均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也要及时作出解答。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能够合作产生智慧的火花,并且小学生们相互之间也能够分享知识和成果,有利于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优化现有的数学教学,每位学生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所获得的知识理解程度更深,进而解答数学题能力也将会大幅提升,势必形成素质教育前提下,学生成绩的提高以及对于学习能力和互助意识的重视。

    7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