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的解题策略和技巧

庄宇 224分享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来说,学习方法没有解题策略和技巧来的重要,很多人不清楚要怎么解题,所以成绩很难提升。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小学四年级数学的解题策略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应用题,一般很多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结构相对复杂,类型一般接近生活的真实题,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解题方法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但还是有许多的学生在解题时会错,要不题意理解错误导致列错算式,要不就在计算过程中出错导致错误。所以,在此很有必要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由题中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来分析推理,选用一定的解题方法,方能引导学生走出困境,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在此列举几个典例来说明:

  例l1:修路队要铺8500米水泥路面,第一星期铺了2500米,第二星期铺了4000米。剩下的路准备 4天铺完,平均每天要铺多少米?

  分析与解:剩下的路就是全长减去第一,二星期铺完了的路,所以剩下的路就是8500-(2500+4000)=2000(米),剩下的路要4天铺完,那么就是2000÷4=500(米);这题也可以这样去解,剩下的路会等于全长减去第一星期铺了的路再减去第二兴趣铺了的路,用算式表示:8500-2500-4000=2000(米),因为题目接近实际所以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解题方法

  例2:有一个六位数1abcde,乘以3后就变成abcde1,这个六位数是多少呢?

  分析与解:要想求得这个六位数是多少,只需要知道a、b、c、d、e各是多少就可以了,可是,这五个字母不是那么容易求得的。如果把这五个字母当作—个整体,求解就变得容易很多了。

  解:假设这五个字母abcde=x,由题意可以列出方程(100000+x)×3=10x+1.

  解得x=42857,因此这个六位数就是142857.

  例3:兴趣小组有四名学生,这四名同学的年龄刚好一个比另一个大一岁。四名学生的年龄之积为11880.这四个同学的年龄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如果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很容易就得出x(x+1)(x+2)(x+3),可是要小学生解这个方程是不行的。如果用分解质因数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11880=(3×3)×(2×5)×11×(2×2×3),因此,四个同学的年龄分别是9岁、10岁、11岁、12岁。

  例4: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相同。已知这个圆的周长是25.12平方厘米,求正方形的面积。

  分析与解:由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相同可知c正=c圆=2pr,可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就是8cm,正方形的面积s=8×8=64cm,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为64cm.

  例5:甲乙两个粮仓一共存粮有1680吨,已知甲仓存粮的等于乙仓存粮的2倍,甲乙两个粮仓分别存粮多少吨呢?

  分析与解:题中单位“1”不同,带来了一定的解题难度。因此,我们可以转化成比的形式按照比例分配的方法来求解。由甲仓库存粮等于乙仓库存粮的2倍,可以看出甲仓库和乙仓库的比为2∶1,总份数为1+2=3,求得甲仓存粮为1680×2/3=1120(吨),乙仓存粮为1680×1/3=560(吨)。

  把替代、假设、转化等解题策略灵活恰当地运用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指导学生逆向思考,反过来看看,假设一个数试试,或是画幅图看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达到练一题、连一串、带一片的效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解题策略

  一、通过多读多做多想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多做练习。

  二、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62本,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也就是“162本比四年级修的多31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提问的巧妙性并能让学生口述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小明家养了32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6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2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7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四、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圆吃了8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8>7”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63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

  如再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72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