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的归纳

咏良 1172分享

  语文学习的知识比较庞大,学生学习完之后应该及时的归纳总结,才能便于今后的复习,那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知识点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课内阅读知识

  1.本文作者是(丰子恺),他不但是(散文)家,还是一位(漫画)家。

  2.本文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还运用了(反语)来表达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3. 本文作者运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是全文的(中心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4.鹅的步态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从容中的从读cóng,不读cōng,从容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意思;大模大样中的模读mú,大模大样用来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这句话写出了鹅的(步调从容),更显出了鹅的(高傲)。

  5、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鹅的吃相重点理解)

  譬如是比如的意思;倘若是假如的意思;从容不迫是指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不厌其烦地描写鹅的吃相,作者就是想突出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这是下文提到的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鹅的高傲也就在这其中体现出来了。

  6.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在旁伺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句话作者把人比作堂倌,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示(鹅的尊贵)。这是反语。

  7.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这是一句反语)

  窥伺------偷偷地观望,等待时机。

  这句话中把鹅比作(老爷),表面是贬低鹅,实际上表现出作者喜欢鹅的思想感情。

  二、

  词语

  1.引吭大叫-------吭是(喉咙),这个词在本文指(扯着喉咙大声叫)。

  2.局促不安-------形容(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本文指(鹅步调急促,不自然)。

  3.一板一眼---------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本文指(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

  4.不胜其烦--------指(忍受不了某种麻烦)。

  5.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不马虎),本文指(鹅的吃法每天都一样,一点不马虎)。

  6.奢侈-------------(花费大量钱财,追求享受)。本文指(鹅并不奢侈,它吃东西很平常,不要花费什么)。

  14、白公鹅

  1.《白公鹅》课文是从(走路的姿态)、(活动)两方面写的。本文作者用了(拟人)、(夸张)的写法。

  2.破折号的三种作用①表示(解释说明)②表示(声音延长)③表示(话题转移)

  3. 《白鹅》和《白公鹅》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5.猫

  1.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它满月时的可爱)写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作者用举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采用了总分式的构段方式。

  2.猫的性格古怪表现三个方面:①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②既胆小又勇猛③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

  3句段理解;

  ①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

  ②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是无论、不管的意思,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③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写出了猫工作时认真负责,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有意地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来突出它是多么尽职;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④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无论用来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这句话用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与任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母鸡

  1.作者是(老舍),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2.作者对母鸡的感情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3.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是(作者看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为母爱感动)。

  4.《猫》和《母鸡》写法上的相同点:①采用总分段式②文章都是由两部分组成③作者的语言生活化④写动物的特点都是举生活中的例子。

  ★17.长城

  1.文章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第1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长),运用了(列数字)和(比喻)的说明方法。

  第2自然段是围绕长城的(高大坚固)来写的,分别写出了(城墙)、(垛子)、(射口)、(了望口)、(堡垒)。

  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3、①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是过度局,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18、颐和园

  1.这篇文章是按(参观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

  3\对句子的理解。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体现了移步换景)

  19课

  1、对句子的理解。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0课

  1、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着名诗人王维。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2、诗句意思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烟花三月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

  相关链接:送别诗: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1课

  1、对句子的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含义: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搭石》表现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第2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第4自然段写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美好的心灵,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55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