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家庭教育需不需要体罚

书奇 1172分享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纠结,如果孩子实在是别扭闹得厉害,而且劝骂都不听,为了孩子的教育,应不应该通过实施体罚来管教孩子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应不应该体罚来教育孩子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1、说谎——有的父母一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挨打,会抱有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骗过一次就减少一次“灾难”的心里。可是谎话最后总会被揭穿,此时父母态度往往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长此以往孩子一见到父母,就会感到害怕、没有亲近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这种绝对服从的不良环境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懦弱的心理。

  3、孤独——经常挨打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有的父母动不动就打孩子,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孩子有时会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与父母对着干,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6、怪僻——有的父母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怪僻。

  精神病学专家也认为,体罚对孩子的负面心理影响不可小看。父母和老师都是成年人,对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体罚,随手的一巴掌或者一拳头,对孩子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另外,父母和老师由于平时就具有的巨大心理优势使孩子受到侮辱和伤害后,心理伤害基本上没有可能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调解等途径得到释放,而是全部转化成内在的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一般具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演变为由内向外的复仇冲动,

  包括对施暴者个人或对整个社会的仇视;另一种是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巨大摧残,造成各种各样的精神病和心理障碍。

  所以体罚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会让孩子形成冷漠、仇视和对抗的怪异性格,很容易走上歧路。因此对于孩子在成长中会犯的一些错误,父母和老师应该学会“预防”和冷处理,否则孩子早晚有一天会与自己成为路人。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更加文明,体罚和责骂等粗暴的教育方法应逐渐让位给科学的教育方法。为了社会、家庭以及儿童今天的幸福和美好的未来,父母、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论。

  体罚孩子的注意事项

  1.体罚不要过频,体罚要适度。

  以免伤害孩子的身体或者增强了孩子对体罚的抵抗力,所谓“打疲了”。

  2.注意体罚的时机。

  体罚孩子一定要在孩子确实出现重大错误和过失的时候。体罚孩子要冷静、理智,避免情绪化,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迁怒于孩子,拿孩子撒气。体罚孩子,一定要孩子服气,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不损害亲子之间的感情。

  3.体罚孩子之后,切忌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不忍的表情。

  假如你在打了孩子以后,当着孩子的面哭了,孩子会认为你下次肯定不忍心再打他了,从而重犯错误。假如你在孩子哭后,去哄孩子甚至向孩子道歉,孩子就会认为错的人是你而不是他。

  我们当然不应该提倡体罚,更不应该忽视体罚对青少年权益的侵犯,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简单的无端的否定体罚,很显然,体罚还有他存在的土壤,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体罚也确实能起到教育的效果。我们对待体罚的态度不要走极端,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掌握,因为毕竟“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宝宝不听话如何教育

  1、与其让他听话,不如你先听他的话

  宝宝到了2岁左右,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会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你会发现每当向宝宝提要求的时候,他总是指手画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正是希望通过自己对大人观点和指令的否定,来强调自己的存在,也是寻求大人对他们尊重的一条途径。

  因此妈妈可以抓住宝宝的这个心理,细心聆听宝宝的话。宝宝闹:“我不要睡觉!”如果你此时反驳他,就可能引发骂战。因此,妈妈即使很烦躁也不要轻易抓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蹲下来好好听孩子的话。

  你可以问他:“你为什么不想睡觉”,宝宝发现妈妈是愿意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的,他肯定会冷静下来解释清楚。这时妈妈最好用谅解的方式表达你的态度:“我知道你还想玩娃娃,但现在是时候该去睡觉了。”家长如果能够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让宝宝能够有表达自己的机会,那么宝宝下次便会尝试用语言来说服你而不再只是哭闹攻击了。

  亲子沟通也是一种艺术,家长不是将孩子的话听了就算了,良好的互动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放下家长姿态,站在宝宝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心理,并及时给予反馈,也让宝宝知道家长是怎么想的。

  2、与其让他按你的想法做,不如协助他按他的想法做

  宝宝的独立自主意识不仅体现在对你的意见指手画脚发表言论,还在于他强烈要求要自己动手。宝宝希望通过让他自己来完成某些事情,向大人展示自己已具备的能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大。比如宝宝刚学会拿汤匙吃饭,他们便执意要把汤匙伸去青菜的碟子那里,想要勺起一条青菜,这不但很困难,而且会将饭菜弄到满桌都是。这时候很多爸妈都会“看不过眼”想要帮助他,但是他执意拒绝。

  与其强迫想让宝宝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不如就放手让他自己来吧!在他真正需要你的时候才出手帮忙,按照他的想法尽可能地协助他。比如宝宝有夹青菜的欲望,那么妈妈就可以顺势教他学习用筷子去夹这些长条状的东西。对于宝宝想要做的事情,不要轻易地制止、去陈述利弊,他们不想要听你这些大道理,站在他身后随时给他帮助,才是宝宝最想要的哦!

  3、与其让他理解你的思维,不如你去理解他的思维

  在和宝宝沟通时,我们很少会主动放下父母的姿态去倾听宝宝。思维之间的差异导致家长和宝宝之间很难相互理解。既然宝宝还未能学会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家长就主动些去理解宝宝的思维吧!

  我们大人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其实是在用大人的思维去控制孩子的。比如宝宝想要吃糖,一般我们都会说:“吃糖太多会对牙齿不好”很多时候宝宝都还是“不听话”坚持要吃。那么妈妈可以换个角度,听他的话让他吃,但是补充一句:“如果因为吃太多糖而牙齿长虫子很痛的话,到时候去医生那里拔牙,这个后果你要自己承担”像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你是站在他一方的,但同时也能够让他听到你“委婉的阻止”。

  4、与其跟他讲道理,不如和他做游戏

  爸妈说起道理来总是一段一段地,啰嗦得让宝宝听得厌烦。没有一个宝宝是不爱玩的,也没有一个宝宝会真的愿意听你的长篇大论。因此与其跟他讲道理,不如和他做游戏,来让他在游戏中寓教于乐吧!

  角色扮演的游戏能够很好地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够让孩子能够尝试代入角色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妈妈和宝宝角色互换,妈妈扮演的宝宝经常偷吃蛋糕,在这个情景设定下,妈妈就可以引导宝宝“作为妈妈的你要怎么说才能让我知道经常吃甜食会使牙齿长虫子呢?”

  像这种扮演游戏其实也是偷偷地给孩子灌输这些教育思想呢!那么下次你跟宝宝说类似的话的时候,宝宝也就能够更好接受,懂得在家长的角度上看问题了。

  5、与其把宝宝变成大人,不如把自己变成孩子

  家长让宝宝听话,其实无形之中会以大人的原则和行为习惯去评判、要求宝宝的行为举止。孩子年龄还小,我们不必追求宝宝要像个小大人一样,孩子有他自己的童年与快乐,不应被条条框框束缚孩子的自由快乐。家长不妨把自己变成小孩,和孩子一同玩乐,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

  爸妈保持童真,积极参与宝宝的游戏与活动,宝宝爱看动画片,每当超人一出现,宝宝往往禁不住激动一番或者模仿着超人打怪兽的十字死光动作。爸爸可以主动和孩子一起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时与宝宝聊聊剧情,在主角出现时和宝宝一起激动,在坏人被打败时一起高兴欢呼,爸妈像个孩子一样与宝宝零距离接触,心与心会变得更贴近哦!

  6、与其做宝宝的“上司”,不如做他的朋友

  爸妈难免都会有一些家长的威严,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无论孩子怎么哭闹反抗,家长依然是板着脸孔说“不”,有时候甚至会以家长的姿态去要求孩子你必须做什么,你不能这样做。家长与宝宝之间不应是命令与听从的关系,亲子关系也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家长何不放低姿态,和宝宝做朋友。

  做宝宝的朋友,就要参与宝宝的游戏。家长可以去安排一些与孩子互动性良好的游戏,例如爸爸可以教孩子下象棋,或者妈妈和孩子一起玩跳棋。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场,陪着孩子去坐摩天轮,过山车,和孩子一起大笑大叫,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热情。或者家长带着孩子去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电影,尝试以孩子的视觉去感受孩子的世界,分享朋友间的兴趣。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44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