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教程:佤族民间舞蹈概况(2)

李婷 1172分享

  建国前,沧源班洪部落的每个佤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称“龙梅吉”,龙是树林,梅吉是神。树林里有供奉梅吉的屋。他们供奉的神最大的有两个:一是公明山的“鹿埃姆”,一是焦山的“鹿埃松”,是兄妹俩,祭献鹿埃姆要用雄性牲畜,祭献鹿埃松要用雌性牲畜,每年祭三五次就可保佑寨子平安,人畜兴旺。

  过去,佤族较为重大的宗教活动有:做水鬼、拉木鼓、盖大房子、砍牛尾巴、砍头祭谷等。这些活动都涉及到病、婚、丧、食、住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佤族巫师叫“魔巴”,是各种宗教活动和做鬼的主持人,他们念咒作法、占卜凶吉,被认为是人与鬼的媒介。

  每年的宗教活动始于做水鬼,其意义是祈求风调雨顺。做水鬼在每年佤历“各瑞月”(佤历12月)开始时举行,为时六天,在各种祭鬼仪式中进行修水沟、砍水槽、接新水等活动。做完水鬼后开始拉木鼓,拉木鼓活动约十多天,整个过程也贯穿着做鬼,即做树鬼的活动。拉木鼓以后是盖大房子,盖房的仪式十一天,其间要剽牛、杀鸡、杀猪,甚至杀老鼠做鬼、祭祖。

  在佤族看来,这些宗教祭祀活动犹如汉族过年,要十分热闹,所以每逢此时,全寨男女都要日以继夜的盛装歌舞,一连数日不止。侗族民间舞蹈也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越来越丰富。

  佤族民间舞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用于祭祀活动,二是自娱自乐。

  最为盛大的祭祀是木鼓祭祀活动,在木鼓祭祀活动中所进行的舞蹈称为“木鼓舞”,也就是“木鼓祭祀舞”。根据整个木鼓祭祀过程可分为“拉木鼓”、“跳木鼓房”、“剽牛舞”、“敲木鼓”、“砍头刀舞”、“迎头舞”和“送头舞”等多种节目套路。

  除木鼓祭祀活动外,各种各样的“祭鬼”活动也有舞蹈,丧葬仪式也有舞蹈,如“棺材舞”、“竹竿舞”等。他们以歌舞来迎神驱鬼。他们认为,人死后要为其“超度”,要让他高兴兴地去,要以唱代哭,让死者的亡灵高兴。

  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佤族的祭祀活动逐步减少,其祭祀舞蹈也逐步从原始愚昧的信仰中解脱出来,赋予了新的内容,使这类舞蹈逐步演变为自娱性质。

  佤族民间舞蹈较多的是自娱性舞蹈。佤族自娱性舞蹈以模拟鸟兽动作的组合最为形象和丰富,它通过各种动物的虚拟动作来诱发真情,以此表示狩猎有获的喜悦。这些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追寻到佤族先民狩猎生活的轨迹。除模拟鸟兽动作的舞蹈外,表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舞蹈也极为生动形象,它朴实地模拟生产生活动作,简单形象地表现生产生活过程,除自身的娱乐功能外,还具有一定传授生产知识的作用。

  寓娱乐于祭祀活动之中,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是佤族民间舞蹈的特殊功能。

  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世代相袭的佤族民间自娱舞蹈风格独具。从沧源崖画的舞蹈图形上看,它的围圈、拉手,抬腿,提襟等,与现在佤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相似,许多模拟劳动生产,鸟兽动作的舞蹈,往往带有佤族先民狩猎穴居,围火取乐的原始痕迹。佤族社会独特的生产方式以及古老遗风,使流传至今的侗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

  佤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很多,若以伴奏乐器和主要道具分,可分为“木鼓舞”、“象脚鼓舞”、“蜂桶鼓舞”、“芦笙舞”、“口弦舞”、“三弦舞”、“毕颂舞”、“竹竿舞”、“臼棒舞”、“棺材舞”、“扫帚舞”、“刀舞”、“毯子舞”等等。还有一些舞,既没有道具又没有乐器伴奏,是一种唱与舞自然结合的无伴奏歌舞。如果以舞蹈角色来划分,可以分为“青年舞”、“集体舞”、“女青年舞”、“魔巴舞”、“少儿舞”等等。如果用舞蹈功能来划分,又可分为“祭祀舞”、“丧葬舞”、“自娱舞”以及“表演性舞蹈”等等。

  佤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围圈、联袂、对称、且歌且舞、程式化等特点;从动律上看,有屈膝弹动,重拍向下,节奏感和韵律感强,动作幅度大,有较大的随意性等特点。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16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