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桥神话故事分享

嘉伦 1172分享

  风雨桥经风雨,很多朋友应该都不知道风雨桥的来历吧,现在让小编帮你拓展一下知识吧。

  风雨桥的来历民间故事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众人胆战心惊。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东昌民间故事: 金牛角的故事

  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

  聊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衔燕挟赵名冠齐鲁的一座历史名城。传说在古代,有一只五色散彩、光华四射,硕大无朋的凤凰,由北向南飞经这里,发现这块宝地,曾经降落下来,聊以小憩。所以,聊城又称“凤凰城”。

  那么,聊城有没有宝呢?有。宝在哪里?就在城南护城堤内的校场。

  那校场三面环水,一面通陆,坦坦荡荡,气势雄阔,是古时候官府习兵练武的地方。都说那校场一到晚上,就传来断断续续的牛叫声,远听似钟,近闻如笙,走到近前听却无,人们都很奇怪,但谁也解不开这个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年月月,人们一直在听,人们一直在议论,人们一直编织着美好的故事。有的说,那块地是太上老君牧牛的地方。有天晚上,张三从那里过,亲眼看见鹤发童颜,目光炯炯的老君爷,骑在青牛的背上,哼着曲儿,青牛自由自在地啃青草,看得清清楚楚。还有的说:一个叫罗锅的穷汉,早起推着独轮小车,去阳谷县赶集卖柴打这里过,突然“哞”的一声从水中窜出一只大牛来。头如巴斗,眼似火炬,尾巴一撅足有一丈长,罗锅吓得头发乍起,浑身哆嗦。谁知那牛后退了一步,慢吞吞地口吐人言:“罗锅罗锅你别怕,拴住我的尾巴有钱花。”说着那牛一调身子,将尾巴搭在车上,罗锅真的大着胆子,把牛尾巴拴在车前拉档上,只听一声“走”!罗锅顿时觉得头发蒙,行如风,不到半个时辰就来到了阳谷县大集。罗锅定睛一看,那牛早已不知去向,罗锅又惊又喜,呆立了好久。说来也怪,那一车柴,横竖不到二百斤,可是卖出两千八百斤,还没卖完哩!罗锅大把大把的铜钱往腰里装,喜得俩巴掌都拍不到一块儿啦。打这,罗锅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就是聊城人们常说的“神牛载薪”的故事。

  故事终归是故事,人们总是半信半疑的,总想弄出个究竟。

  一天,从南方来了一位羽扇纶巾,道袍麻履的方士,这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善通阴阳,熟谙八卦,他样样懂,路路通。这方士来到聊城中十字街心,手捂天门,蹙眉凝神,展目四望,不觉“啊”了一声:“宝地,宝地,金牛在此砘地!”人们一听他说:“金牛在此砘地”,都好奇地围了上来,不约而同地问道:“先生,金牛在哪里呢?”那方士斯斯文文地说:“不在北方,不在东方,就在城南校场上。”人们都惊服了:“慧眼高见,慧眼高见!”人们自然联想到了那千年难解的牛叫声。于是聊城城里一些官绅名流纷纷前来打拱敬问:“请问先生,这金牛对我聊城是祸是福?如何擒缚?”

  “金牛叫三声,钱财满聊城,金牛拉砘子,代代出王子。再过六百六十年,金牛迁居到长安。若能缚住这金牛,聊城官民富贵不断头!”那方士一厢摇着羽扇,一厢侃侃而谈。

  “如是说来,那金牛如何缚拿?”聊城官民都关心地问。

  “诸位听我言,擒牛实不难,只待七月十五夜五更,丈二艮瓜猛击顶。”方士潇洒大方,谈笑风生,人们都很信服他。后,大家商定,若方士能拿住金牛,由官府出面,大伙出钱,为方士立名留碑一座,赏白银两千两。方士闻知大喜:“不才愿为。”

  方士知道,那金牛一年一度,只在七月十五日半夜子时,才在校场显形,拉着金砘子围场跑轧七七四十九圈,要捉住它,非趁此时不可。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眼见得离七月十五日只剩三天了,那方士跑遍了九州单八县,还没找到合适的艮瓜。原来他要的艮瓜又大又粗又长,粗一掐,长一丈二。哪里有这样的大瓜呢?方士终日四处寻找。

  这天早晨,红日东升,万里无云,方士趁早凉快,来到聊城城西北角内,放眼一望,好一片瓜果累累,百菜葱茏的园地。原来这是田家菜园。方士向田老汉唱了个“喏”,说明了要买艮瓜的来由。说来也巧,田老汉这两天正愁菜卖不出去呢,一听方士要买菜,当然十分乐意,忙说:“来来来,地里随挑随捡!”田老汉将方士引进菜园里。方士东瞅瞅,西看看,突然惊喜地失声叫了起来:“好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方士真的发现了一个大艮瓜,青绿晶莹,长有丈余。“老伯,这根艮瓜我要了,不过还不老成,需再长两天。好吧,后天晚上半夜前我来取,需多少钱?”田老汉说:“这瓜特大,一两纹银吧。”方士点点头说:“行,行,”遂从怀中取出钱来交与田老汉。

  第二天上午,晴空万里,骄阳似火,热得人们透不过气来,挨到中午,倏然风驰雨骤,雷电交加,瓢泼似的大雨哗哗而下,斜斜的雨柱鞭一般狠命抽打着大地,许多树叶打掉了,许多瓜果打破了,村里地里沟满壕平。快黑天了,雨还下个不停,田老汉披着蓑衣焦急地到菜园地去转悠,只见那根大艮瓜,全泡在水里,他怕雨水沤坏了瓜,不好向方士交待,就细心地把瓜摘了下来,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拖进庵子里,放在麦秸床铺上。

  第三天,雨住了,天晴了。一场地奔向田家菜园。到那里,一看艮瓜已被摘下来了,不由地“哎呀”了一声,摇头叹息不已。原来这艮瓜摘早了,够长不够粗,欠道劲儿。

  田老汉在一旁后悔得直咂嘴,无奈,瓜已摘掉了,再也长不上了,方士只好悻悻地将瓜扛走:“哎!天不福我,天不福我,只好一试了之”。

  到了半夜子时,聊城城内人山人海,那方士扛着艮瓜,徐徐步入城南校场。他先在地上划了个十字,然后挺胸抬头,右手高高举起,在空中虚抓了两下,口中念念有词。说时迟,那时快,突然跳出一头金灿灿的黄牛,拉一个光亮耀眼的金砘子迎面向方士扑来,方士往后一闪,顺势举起大艮瓜,照着牛头猛打下来,可惜两臂用力不匀,打偏了,只听“喀喳”一声,一只金牛角打掉了,那牛“哎哞——”一声怪叫,化作一道红光向西南流去。从此,聊城居民再也听不到金牛的叫声了。大雨过后,空气特别清新,大地一片碧绿。方士怀着稳操胜券的喜悦心情,盼到了晚上,还不到半夜,就兴冲冲

  据说,那只金牛角由聊城官府进京献给了皇上,皇上视为至宝,题词赞云:西居长安,天下太平;流水东去,世代昌盛。朝内一班趋炎附势,谀迎帝王之辈,遂据此将聊城改为“东昌”。明清时代,聊城叫东昌府,恐怕和这段故事有直接关系呢。

    73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