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历史故事-胡惟庸为何谋不轨

恒锐 1172分享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一般而言为天下臣子之首,居于君王之下,有极高的权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胡惟庸为何谋不轨的历史故事,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胡惟庸为何谋不轨?

  丞相、宰相最开始源自商周时期的家臣宰职,到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基本都有宰相一职,秦统一天下之后仍设左右丞相,相府为丞相的办事机构。

  秦朝最开始设置丞相,是为了加强皇权。丞相制度的确立,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然而初始丞相有选用百官、执行赏罚、参与军国大政最高决策之权,随着时间的发展,则成为威胁皇权的存在。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历史,同时也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作为官僚机构枢纽的丞相,它的演变发展到逐步废除,都是皇帝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丞相在明太祖时期被废,中国最后一位丞相是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众所周知胡惟庸的结局十分凄惨,由他引发的“胡惟庸案”更是牵扯出一大批人,让京城血流遍地。

  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以“谋不轨”罪诛胡惟庸案九族,由此案牵连至死者达三万人。那么大家又是否知道此案如何开始,又为何牵连到三万人的呢?

  洪武十二年与胡惟庸同为中书官员的汪广洋因为刘基的去世而被朱元璋下令赐死,汪广洋去世之后他的妾室陈氏陪同死亡。

  陈氏原本是被充入宫廷的陈知县的女儿,朱元璋得知其身份之后,问:“被入宫的女子只赏赐给功臣家,汪广洋是如何得到的?”一怒之下问罪胡惟庸和六部属官,洪武十三年又有涂节状告胡惟庸谋反,不久御史中丞商皓也状告胡惟庸有反意,于是胡惟庸被问罪诛杀。

  胡惟庸一案并没有因为胡惟庸及其九族的被诛而结束,此案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到洪武二十三年还有李善长因此事而被朱元璋问罪。

  我们从胡惟庸的罪名“谋不轨”就可以知道,是有胡惟庸谋反的可能性,而不是已经明确发生了造反事件。这个罪名有很多可以说的地方,后世通常认为胡惟庸的“不轨”并不存在,而只是朱元璋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明史》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他人都已经死了,但是谋反意向却仍然没有暴露,他的“谋反之心”难以让人信服。

  个人认为胡惟庸的死亡只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需要下的牺牲品,所以当他去世之后,朱元璋一举废除丞相,国家大事全由皇帝处理。

  只能说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官僚制度是为皇权服务的。当初秦始皇为了加强皇权,明确丞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直接杀胡惟庸废除丞相。而等到后来发现少了个丞相,事务繁杂不能胜任之后,又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丞相虽然在古代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巨大,但一切都是皇帝给的,本身就受到限制。封建社会,到底皇帝才是老大!

  僧格林沁是怎么死的?

  众所周知,当清朝末期的军队对上列强侵略者的军队时,展现出来的实力差距十分明显,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当时有一位将军,他带领清军痛击英法联军,最终取得了击沉敌舰4艘、重创敌舰6艘,击毙、击伤英法联军484人,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的战绩,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抗击外来侵略者的第一场胜仗,这位将军就是僧格林沁。

  《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小时候还因家境贫寒,和父亲一起为富人放牧。

  14岁那年,僧格林沁的人生迎来了转机,他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了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之位。

  自此之后,僧格林沁不断受到朝廷的封赏,地位直线上升。

  僧格林沁的生平简介  十五年后,僧格林沁就当上了镶黄旗蒙古都统。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亲自统领,属于皇帝亲兵。

  道光皇帝驾崩后,僧格林沁还成为了顾命大臣之一。

  咸丰皇帝即位后,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当太平天国的军队攻入京畿重地时,咸丰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让他出兵剿灭太平天国的军队。

  僧格林沁与太平军数次交战,均获胜,最后生擒了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和李开芳,这二人都是太平天国的名将,素来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可僧格林沁一出马,仅用两年时间就将他们的部队全部歼灭,由此名震寰宇。

  1858年,清廷与列强在天津大沽海口大战中战败,签订了《天津条约》,僧格林沁知道以后,主张倾全国之力整顿军队,将西方列强赶出去,但是当时很多人都主张求和,他的意见没被采纳。

  咸丰帝知道僧格林沁心中不满,他虽然没采纳僧格林沁的意见,最后却将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之事交给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吸取了第一次战败的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当英法舰队蔑视中国人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时,僧格林沁怒了,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最后英法联军军舰伤亡惨重,相持数日后撤退。

  僧格林沁指挥的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马克思先生听闻此事后,都亲自撰文给予肯定。

  后来,捻军四起,咸丰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命他剿灭捻军。捻军有数十万之众,僧格林沁虽取得了多次胜利,却也损失惨重。

  在一次战役中,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的高楼寨,遭到围困,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途中受伤坠马,掉进麦田里。捻军十六岁少年张皮绠发现了他,将其斩杀,这位被誉为“国之柱石”的晚清名将的人生就在55岁时画上了句号。

  僧格林沁爱护百姓,善待士卒,他战死之后,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士兵百姓都赶来迎祭,哭声震地。

  傅友德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来了一招“杯酒释兵权”,而明太祖朱元璋则直接得多,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把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几乎杀光。

  在这些惨死的功臣里,傅友德的死最让人气愤。

  傅友德的出身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土地的儿子,家族世代为农。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傅友德加入了红巾军,随李喜喜入蜀,先后投奔于明玉珍和陈友谅。

  陈友谅自称汉帝后,傅友德对他不满,后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见到傅友德就觉得非同凡响,立刻提拔他为将领,把他安排在心腹大将常遇春身边。

  傅友德的生平简介

  鄱阳湖之战众,傅友德驾轻舟挫败陈友谅军前锋,多处受伤。

  朱元璋攻武昌久攻不下,诸将都不愿冒险出战,唯有傅友德敢于出战,亲率数百人一鼓先登,面颊肋下都中了箭也不退却,终于夺下了高冠山,傅友德因功被封为“雄武卫指挥使”。

  后来,傅友德破张士诚援兵于马骡港,缴获敌军战舰千余艘,他军功卓著,被擢升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

  明洪武元年,傅友德跟随徐达,先后攻破了沂州、青州、莱阳、东昌、汴洛,直逼元大都,迫使元朝投降。

  被朱元璋称赞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元朝将领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率领数万骑兵来援,傅友德丝毫不惧,仅以五十骑夜袭其营,打得扩廓帖木儿仓皇败逃,俘获数万士兵。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军功卓著的傅友德位列第二十八,封为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

  后来,傅友德继续为朱元璋征战沙场,平定天下,又立下了席卷天下之大功,朱元璋亲自写了一篇《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劳第一。

  傅友德平定了蜀地、贵州、云南后,朱元璋论功行赏,晋封傅友德为颍国公,食禄三千石,再次授予他免死和世袭铁券。

  傅友德战功累累,在朝堂上的威望和地位相当高。朱元璋猜忌心重,蓝玉案爆发后,他因为和蓝玉走得近而遭到朱元璋的猜忌。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参加一个大型宴会,他走到门口时,看见站在门口的一个年轻守卫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非常生气。

  这本是一件小事,让朱元璋生气的想必是那个守卫的身份,他就是傅友德的二儿子傅让。

  朱元璋心中不喜却没有当时就发作,而是在宴会开始以后,他突然就向傅友德发难,指责他教子无方。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又责备他不敬,还命他立刻提上傅让的首级才能谢罪。

  傅友德领了命令后,出去就杀了自己的儿子,他提着儿子的首级来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又说:“你怎么忍心这样做?”傅友德说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句话:“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说完就挥刀自刎了。

  朱元璋下不来台,当场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一顿饭的功夫,朱元璋就翻脸不认人,逼得傅友德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最终自杀身亡。

  傅友德无罪而死,死后还被朱元璋抄家,王士祯说:“古来功臣之冤,未有如颍公之甚者!”

  傅友德的死令人深感痛惜,更让人见识到了朱元璋的自私无情,他那过度的猜忌,不仅害死了傅友德,还害死了很多无辜的功臣及他们的家属。


相关文章:

1.关于胡惟庸案的故事

2.关于胡维庸案件的上下五千年故事

3.明代的历史故事-胡维庸案件

4.历史上胡惟庸案死了多少人

5.朱元璋废掉宰相制度的历史故事

    热门标签

    79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