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课教案设计

志豪 1172分享

  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高一 物理必修课教案设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高中物理教案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能量守恒定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基础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机械能守恒是高中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启蒙,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

  (二)教材处理

  人教版必修教材,仅以自由落体为例很快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学生掌握知识(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实质和机械能变化的原因)和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不利,这里作了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实例探究,再结合一般过程作理论推证,然后总结出定律,阐释机械能守恒的实质,最后是定性应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且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根据知能、方法、情感三要素确定。

  1、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和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特例探究+演绎推理法)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分析归纳)、形象思维(过程描述和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2、难点:根据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归纳总结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和发现定律科学方法的领悟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空间对称美的认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热爱物理学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材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

  3、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机械能和机械能总量的概念(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们的总和即为机械能总量);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由对象、条件、结论组成)和外延(宏观、低速,惯性参考系成立);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能量只在机械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

  (4)初步会用定律分析实际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_能量转化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来过程: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领悟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实例探究+演绎推理法,提高探索发现能力;

  (2)理解构建机械能守恒定律结构的方法及其意图(机械能守恒定律来龙去脉结构化,使学生形成知识组块,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初识寻找守恒量的意义;

  (3)初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空间对称美。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手段的选用

  投影仪和电脑。其作用有:将物理情境、规律的推理过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方法结构,利用多个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机械能守恒问题中的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1)有利于学生参与对概念、规律等内容的探究认识过程(主体性、探究性);(2)顺应学生认知、能力、心理和情感发展规律(发展性、和谐性);(3)遵循发现物理规律的一般程序、思维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性和规律性)。

  2、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发现法。

  四、学法指导

  (一)基础

  学生通过初中机械能定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绝大部分力学知识和本章功、功率和动能定理的定量学习、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物理知识结构、思维的深度(独立性、独特性、发散性与批判性)和认知方法策略等方面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物理规律由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力、应用力,物理学科学美(简单、对称、和谐和多样统一)的鉴赏力均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二)宗旨

  针对定律由来的实例探究和实例分析推理过程,创设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物理情境,遵循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深度,逐步掌握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究步骤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发现能力。

  (三)措施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叙述,实现“三个发现”,感悟“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

  1、三个发现,培养探究发现能力:

  (1)发现功能关系W其它力=E2-E1;

  (2)发现机械能守恒定律:实质是W其它力=E2-E1的一种特殊情况;

  (3)发现快速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_能转化法)。

  2、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

  (1)思维模式:从生活情景到物理模型建构的思维过程(重过程):

  (2)体验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重联系)。

  高中物理教案篇二

  一、设计思想

  在旧教材中,《曲线运动》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通常通过演示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心现象,演示砂轮火星痕迹实验,采取告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该位置的切线方向,由于轨迹是瞬间性,实验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过曲线轨道实验演示曲线运动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与旧教材相比,能获得具体的轨迹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无法证明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

  笔者通过简易自制器材,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并自己获得如何画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笔者还通过当堂设计自行车挡泥板,以便学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体验学以致用、知识有价的感受。还要求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挡泥板验证自己的设计作为课外作业,体会STS的意义,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教学基本要求: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轨迹图中画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发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

  本课是整章教学的基础,但不是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

  模块的知识内容有三点:1、什么是曲线运动(章引);2、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4、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也知道曲线运动是常见的运动,但是不知道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由于初中的速度概念的影响,虽然学生在第一模块学过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对“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的掌握有困难。

  学生分组实验时,容易滚跑小钢珠,要求学生小心配合。几何作图可能难以下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主要的学习行为是观察、回答、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中位移的分矢量表示法及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时一直变速运动。

  (2)知道合运动、分运动分别是什么,知道其同时性和独立性。

  (3)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会用作图法和计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5)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6)会判断轨迹弯曲方向(发展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

  (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粗略到精细,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

  (3)尝试用数学几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主动细心观察,注意关注身边的科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感受到科学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践,获得的结论服务于生活实践,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结论不能主观而要有科学依据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初步养成小心翼翼做实验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的实验过程。会标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难点:如何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如何画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活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和服务性。在教学媒体设计上:强调以试验教学为主,以多媒体为辅助(投影问题与习题)。在教学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性的学习──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帮助──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提供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通过问题链把教、学、练、评有机整合。在学习过程上:突出学生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应用。在探究方法上:突出整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认知过程上:突出人类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即,由粗略研究到精细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在理念上:突出科学的研究源于生活实践,服务于生活实践;认识到“下结论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七、学法指导

  1.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要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的角度来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化,不管速率是否变化,其运动状态肯定在变化,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所以受合外力肯定不为零.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指的是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跟力的合成与分解一样,遵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抛体运动是在恒定外力作用下所做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恒定的外力是改变速度大小的原因,也是改变速度方向的原因.

  高中物理教案篇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会推导,能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v-t图象的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研究v-t图象,寻找规律,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并发现规律,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2、体验同一物理规律的不同描述方法,培养科学价值观。

  3、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_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学会用v-t图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并会运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绘运动物体的v-t图象,本节课我们就从v-t图象入手,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新课教学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v-t图象(课件展示),它们分别表示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生1:①中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2:②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说明物体在做假速直线运动。

  师:仔细观察②中物体速度增加的有规律吗?

  生:是均匀增加。如果取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变化量是相同的。

  师:很好。请同学们自己画图操作,试一试。

  学生自己画图,动手操作

  教师用课件投影,进一步加以阐述。

  师:我们发现每过一个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的变化量△t之比△v/△t都是一样的,即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

  投影出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uniformvariablerectilinearmotion)。

  匀变速直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生:我知道了,在刚才图1中③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表示的就是物体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师:你所的对!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三条直线的交点表示什么?

  生1:是相遇!

  生2:不是相遇,交点的横、纵坐标都相等,应该表示在同一时刻,三者的速度相等。

  师:是的,在v-t图象中,交点仅表示他们的速度相等,并不表示相遇,同学们不要把v-t图象与x-t图象相混淆。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教材第39页“说一说”

  这条图线表示物体的速度怎样变化?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总是相等的吗?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生:速度增加,但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越来越大,说明△v/△t逐渐增大,即加速度增大,加速度不是恒量,那物体的运动就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了。

  师:没错。在不同的瞬时,物体的加速度不同,那我们怎么找某一点的瞬时加速度呢?

  学生纷纷讨论。

  生:是做切线吗?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做曲线上某点的切线,这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表示物体在这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师:除了图像外,我们还可以用公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从运动开始(这时t=0)到时刻t,时间的变化量△t=t-0,速度的变化量△v=v-v0,因为加速度a=△v/△t是一个恒量,所以a=△v/△t=v-v0/t-0

  解出速度v,得到v=v0+at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师:想一想,at在数值上等于什么?

  生: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再乘以t就是0—t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生:at再加上vo就是t时刻的速度了。

  师:我们还可以从图象上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例题1

  (投影)汽车以40km/h的速度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量、待求量,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学生自主解题

  师:投影出示规范步骤

  解:初速度vo=40km/h=11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10s后的速度为

  v=v0+at

  =11m/s+0.6m/s2×10s

  =17m/s

  =62km/h

  例题2

  (投影)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以0.6m/s2的加速度刹车,则10s和20s后的速度减为多少?

  教师指导学生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解题,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教师巡视查看学生自己做的情况,投影出示典型的样例并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把a=0.6m/s2代入公式v=vo+at,求出v10=16m/sv20=22m/s

  师:这种做对吗?

  生:汽车在刹车,使减速运动,所以加速度应代负值,即a=﹣0.6m/s2。

  有的同学把a=﹣0.6m/s2代入公式v=vo+at,求出v10=4m/sv20=﹣2m/s

  师:这样做对吗?

  生:对,我也是这样做的

  师:v20=—2m/s中负号表示什么?

  生:负号表示运动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师: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想一想,汽车刹车后会再朝反方向运动吗?

  生:哦,汽车刹车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

  师:那这道题到底该怎么做呢?

  生:先计算出汽车经多长时间停下来。

  教师出示规范解题的样例。

  解:设初速度v0=36km/h=10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由速度公式v=vo+at,可知刹车至停止所需时间t=v﹣v0/a=0﹣10/﹣0.6=16.7s。

  故刹车10s后的速度v10=v0+at=10m/s﹣0.6×10m/s=4m/s

  刹车20s时汽车早已停止运动,故v20=0

  师:通过这道题,我们大家知道了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虽然踩了刹车,但汽车不会马上停下来,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因此,汽车在运行时,要被限定速度,超过这一速度,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想一想:当发生交通事故时,_如何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行驶的?

  生:汽车刹车时会留下痕迹,_以通过测量痕迹的长度,计算出司机刹车时的速度。以此来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行驶。

  师:好极了。

  小结

  本节重点从图象和公式两个方面研究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时注意以下几点: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决定于△v和△t的比值。

  2、公式中v、v0、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


高一 物理必修课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范文

2.高一必修物理教案范文

3.高一上册必修一二三物理教案2020范文大全 - 5068儿童网

4.初中物理教案大全

5.《电流》物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6.初中物理教案《电流》及教学反思

7.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8.《速度和运动》初中物理教案范文大全

    热门标签

    9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