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

卫文 1172分享

  阆中古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是中国春节文化的发源地。而在民间的传说当中,曾出现“春节老人”一说。下面小编讲给大家介绍这个春节文化起源的古城。

  春节文化发源地

  古城之所以古,正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年岁上说,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古城的确是古镇中算“年长”的了。而不到阆中不知道,其实阆中在中国的古镇中是相当“德高望重”的一个,许多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悠久传统正是源于阆中!

  先说春节文化。在阆中的春节文化广场,一尊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巨大铜像屹立在广场中央。这位西汉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是阆中人,曾编制《太初历》,并把正月初一定为新年的第一天,因此就有了中国传统的“春节”。据说由于阆中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当地的春节氛围也相当浓厚,整个春节从前一年的腊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新年的二月二,“亮花鞋”、“烧火舞龙”、“游百病”等民俗流传至今,独具特色。

  让阆中骄傲的还有当地的“风水文化”。这座悠久的古城,水绕三方,四面环山,是典型的风水福地。如果在古城内的风水馆里转转,仔细聆听讲解员对风水古城的讲解,也能对阆中这座宝地的天时地利感到惊艳。

  春节各民族习俗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春节饮食文化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北方有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元宵

  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47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