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福萍 200分享

  所谓的“乌饭节”其实就是用特殊的植物汁将米染成黑色,做成黑饭。在每年的三月三举行,那乌饭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其来历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乌饭节的来历,希望能帮到你。

  乌饭节的简介

  “乌饭节”是畲族的节日,畲族百姓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这一天山村热闹非凡。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受畲民影响,浙西南山区衢州、丽水等局部地区也有吃乌饭习俗,而时间则通常是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

  乌饭节的来历

  来历一

  说起乌饭节,人们便会想起目连救母的传统民间故事。目连的母亲因故被阎王打入十八层地狱。出于对母亲的孝敬,叩求到地藏王所赐能打开地狱之门的如意杖,给母亲送饭。目连每次送给母亲的白米饭,都被看守地狱的恶鬼抢去吃了,母亲经常挨饿。为了不让母亲饿肚子,目连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发现—种汁液发乌的树叶,清香生津,提神开胃,因其煮成的糯米饭,虽然颜色发黑,却十分可口。目连煮成乌饭,送往狱中,恶鬼见饭乌黑,不敢吃,只好给目连的母亲吃。从此,目连的母亲就不再饿肚子了。目连为使母亲摆脱地狱之苦,一心向佛,苦心修练,终于感动了佛祖,使母亲得以复活。目连终于和母亲重新团聚。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被目连救母亲的孝心和事迹所感动。也出于对各家逝去的亲人不受饥饿折磨之苦的美好心愿,便在目连第一次为母送饭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佛诞日)煮吃乌饭。这种习俗至今在当涂县部分乡村仍有沿袭。

  来历二

  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今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来历三

  关于“乌米饭”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最为人信服的说法是: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被关进猪舍。为瞒过庞涓爪牙的监视,老狱卒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呈乌褐色的极像猪粪的饭团子,偷偷送给孙膑吃。孙膑吃了这种饭团,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身体更加强壮了,并终于逃出了监狱,报了仇。因为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带流传着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

  来历四

  传说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饭祀之,中国佛家也相仿效。因为乌饭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们便争相煮乌饭赠送亲友,于是流传成俗。溧水等地农民还用乌饭酿酒,溧水乌饭酒一般在生女孩时制造一坛,直保留到女孩长大出嫁之日方能开饮,所以此酒特别醇香可口。

  来历五

  宋将杨文广被奸臣陷害入狱,他姑婆杨八姐送饭,常常被狱卒扣下吃了,于是杨八姐想出办法,用乌饭叶做饭送去,狱卒看到这种乌黑的食物就不敢吃了。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5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