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的由来及养生要点

金凤1160分享

立春又叫“打春”二十四节气的开始。万物生长复苏人体的阳气又慢慢恢复了,这个时间段有很多饮食习惯习俗来迎接春天,还能通过食物能补充元气进行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春节气的由来及养生要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立春节气的由来及养生要点

立春节气的由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反映的是季节的变化。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立春是24节气之首,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们先辈了解自然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当太阳黄经为315度时就到了立春。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但“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着,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的第一候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将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却有些过早。

立春养生要点

民间谚语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这种养生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大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也就是说,立春以后的睡眠,应遵循“晚睡早起,与日俱兴”的原则。但晚睡也要有个度一般不能超过23点,起床时间可比冬季稍晚些。

立春一到,有些人便急着脱去厚厚的冬衣,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立春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气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防风保暖仍是此时养生的重点。

谚语说:“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春捂”要恰到好处。一般日平均气温未达到10℃时就需要“捂”,捂的重点部位应是背、腹、足底。“捂”背部可预防感冒的发生;“捂”腹部可以保护脾胃,预防消化不良和腹泻;“捂”脚可预防“寒从脚卜起”,保护人体阳气。防止脚冷除了要加强脚部的保暖以外,还可多采用泡脚的方法。足为肾之根,泡脚可温肾阳。

另外,立春养生还应注意保健防病。因为大气刚刚转暖,各种致病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加快,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应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要勤开窗、常通风。

立春的气候变化

立春一到,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增高了,日照延长了,降雨也开始了。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时竹北方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一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立春时的南方却另有一番生机,“春江水暖鸭先知”,池塘里或小溪旁,鸭鹅在水中展翅,自由欢快地游荡嬉戏觅食。动物们用自己的身体来直接感受春的暖意,而人们用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春天乍暖还寒、冷暖交替,这样忽冷忽热的天气,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立春吃春饼的寓意

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的寓意。立春吃春饼生菜等是立春习俗之一,俗称嚼春、咬春或者尝春。

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立春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