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的由来及养生攻略

金凤4359分享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至节气的由来及养生攻略,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冬至节气的由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日出到日落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节气养生攻略

1、穿衣要保暖

冬至后,天气更加寒冷,尤其是北方,天寒地冻,南方气温虽不算低,但寒温不定,且室内室外一样冷,常有阴雨浓雾,空气潮湿,因此人们早就养成了通过增添衣服来抵御寒冷。老年人,体质普遍较差,自身活动能力及抗寒能力减弱,在穿衣上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感冒着凉,从而继发其他疾病。因此,冬至时节,老年人选择冬装要注重防寒保暖功能。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缩和动作乏力的现象,因此,选择宽大松软、穿脱方便的冬装也很重要。有关节炎、风湿病患者,可在贴近肩胛、膝盖等关节部位用棉层或皮毛加厚。患有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于保护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

2、起居勤晒被

冬至时节要勤晒被褥。勤晒被褥有很多好处。首先,可避免潮湿;其次,被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在人体分泌的汗水及油脂中极易繁殖。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再次,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更加蓬松、柔软。冬季,人在睡眠期间因肌体抵抗力和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很容易患感冒及引起中风等症状,穿上睡衣则能预防疾病,保护身体健康。由于睡衣宽松肥大,有利于肌肉放松和心脏排血,可使人得到充分的休息。穿睡衣应以无拘无束、宽柔自如为宜。因为睡衣直接与皮肤接触,因此不宜穿化纤制品,其面料以自然织物为佳,如透气吸潮性能良好的棉布、针织布,柔软的丝质料子。

3、慎防“寒从脚下起”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抵御寒冷的能力较差,而脚掌与上呼吸道黏膜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足部着了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毛细血管的收缩,导致抵抗疾病能力下降,潜伏在鼻咽部的病菌、病毒乘虚而入,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等症状。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平时还要注意多活动脚步,如参加跑步、竞走、散步等运动。

“睡前烫烫脚,胜似吃补药”。保健专家提示说,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一烫脚,既能御寒又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脚的营养供给,保持皮肤柔软,清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同时,热水对大脑皮层也是一种良好的刺激,有利于促进睡眠。此外,如果所泡洗的热水,改用中草药甘草、芫花煎剂,可防止冻疮;用白果树叶煎洗,可防止小儿腹泻;用浮萍、麻黄煎洗,有利于水肿的消退。

4、饮食调养

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因此,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间,不仅强健身体,还能消寒。

根据“冬主藏闭”“冬藏精”的自然规律,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后的“一九”到“三九”期间。冬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冬补的药物有人参、阿胶、鹿茸等。人参补气,对气虚、体弱、四肢无力、过度疲劳的人最为合适。阿胶是滋阴补血的良药。但“药补不如食补”,冬至时节,适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肉;蔬菜有黄豆、胡萝卜、韭菜、芥菜、油菜、香菜等;水果有橘子、龙眼、红枣等;其他的还有红糖、糯米、松子等。

冬令进补应避免造成血液粘稠,宜多食保护心脑血管食品,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应多吃利于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白萝卜;多吃温补性、养阳性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狗肉等,以炖食为最佳。其中,羊肉和鸡是冬天温补的主要肉食品,俗话说:“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此外,还应多吃益肾、护肾的食物,前者有腰果、大骨头汤、核桃等,后者有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等。

冬令进补,要防止无虚滥补。滥补不但徒耗药品,而且会扰乱人体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疾病;此外,还要防止虚不受补,这是指体弱者进补之后,病痛不减,反而还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阴虚火旺或气阳两虚,进补助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补时,最好不要吃生冷或过油腻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进补的效果。在进补期间,如遇感冒、发烧、腹泻时,应暂停服用各类补品,以防药补恋邪,待恢复健康后再进补。

为什么冬至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吃饺子的寓意

寓意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风俗,据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在中国北方,一到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寓意二:冬至到,吃饺子,团团圆圆。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这天,一家人就会忙忙碌碌,准备各种饺子皮、饺子馅,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团团圆圆过冬至。除了北方吃饺子,南方还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圆圆满满、团团圆圆。

    25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