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的习俗及注意事项

金凤1871分享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气的习俗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气的习俗及注意事项

清明的习俗

一、祭祖扫墓

要知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所以到了清明的时候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主要就是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大家会按照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这个习俗到现在也存在。

二、折柳赠别

杨柳可以说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给人们的感觉就是欣欣向荣、朝气蓬勃。从汉朝开始,就已经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主要就是相互祝福平安,因“柳”与“留”谐音,主要说是表达了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已经有很久了,历史相对古老,在以前人们也将它做千秋,不过后面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比较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到了后面渐渐的变成了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六、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七、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八、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九、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十、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清明养生注意事项

穿衣养生

在这个时候温差的变化会比较大,热的时候就像夏天,冷的时候又像回到了冬天,因此根据气温穿衣服是非常关键的。好可以准备一些方便穿脱的外套,随时加减,这样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起居养生

这个季节注意生活的起居规律要有所调整,晨起时间应该逐渐提早,比冬季要提早半个小时起床为宜。晚间睡眠时间晚睡半小时。适应大自然的规律,所谓“闻鸡起舞”就是早起到河边、林间走走,呼吸新鲜,适当运动。

出行养生

清明出行本是好事,但是也要注意好运动的量。比如说一起出去踏青,老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走一会歇一会儿,小孩子也应该玩一段时间就停下脚步喝点水。这样能够保证身体的运动量不会过大,心率在合理的范围内。

情绪控制

清明时节很多人都会去扫墓,在扫墓的时候难免心中会有悲痛的情绪,在这个时候应该要注意控制自己。因为过度的激动对于身体的健康是不利的,特别是一些老人,如果本身有高血压等疾病容易会引发不适。

饮食养生

清明时节,应吃些护肝养肺食物,如菠菜、韭菜、荠菜等新鲜时令菜。饮食要订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应多吃羊肉或酸性食物。顺应春天的养生天机,适当地“增甘”,即补充点甜食,但不宜过多。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

在古代,清明这一天有吃“饧大麦粥”的习惯。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饧大麦粥”。此粥的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吃的时候浇上糖稀即可。“饧(tang)”就是糖稀。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清明节食品。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介绍了一种清明节冷食,叫做“寒具”,其实是一种甜面饼。“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取枣煮汁。牛羊膏脂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脆美。”这也是一种冷食,吃起来香甜酥脆。

到了五代时期,除了一般的冷食粥饼以外,还加上了制作“艺术”鸡蛋的习俗。清明节“艺术”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就是在蛋壳上染上各种颜色,类似今天的“红鸡蛋”,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另一种则是“雕蛋”,在蛋壳上雕镂成画,这需要高超的技术,这种蛋仅供赏玩。

时代演变到今天,清明节被称为寒食节,原因是此时人们所吃的食物多是冷食。“寒燕”是寒食节的传统面食,相传是因为要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三天不许烧火做饭,人们就做这种冷食吃。“寒燕”又叫做“子推燕”,至今还可在北方民间见到其踪迹。《东京梦华录》记载:“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枝穿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这种食物在山西等地的做法是,将面粉合水,捏成燕子形状,上笼蒸熟,放冷以后吃,所以叫做“寒燕”,并在清明那一天,用柳条穿起来,悬于门楣,以示纪念介子推。

山西南部还有一种叫做“子福”的面食,是在一只大馍(大馒头)中插一只鸡蛋,或者核桃,再用面捏出蛇、蝎、蜈蚣等形状,绕在鸡蛋旁边,造好型之后,上笼蒸熟。在清明节那一天人们将“子福”用作上坟的供品祭祀祖先。祭祀之后,大家分食。据说,吃“子福”能给后代带来幸福。

山西霍县和山东胶东地区一带,有一种面塑食品叫“蛇盘盘”,将面捏成单头蛇或双头蛇,蒸熟后放凉,祭祖时拿到祖先墓前作为供品。祭祀时,人们拿着“蛇盘盘”先绕坟头转上一圈,祭祀后就可以吃了。吃时要先咬掉蛇头,意是“灭毒头,免灾祸”。

枣糕和馓子也是北方清明节的食品,过去叫做“子推饼”。做法先把面粉发酵,揉成面团,做成各种各样形状,如燕子、老鼠、蛇、或者干脆是圆饼,上笼蒸熟,也是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南方一般以糯米粉制作清明节食物。在浙江临安人们常用嫩莲拌糯粉,做成狗的形状,蒸熟叫做清明狗。家里有几口人就做几只,每人吃一只。民谚曰:“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也是图一个吉利。在苏州、上海一带,则有吃青团的习俗。《清嘉录》云:“市上卖青团、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风。”如今青团一般是用蔬菜榨取绿汁,染绿糯粉外皮,内有豆沙等馅;或用青艾和粉,蒸成艾团子,也叫青团。青团流传至今,仍魅力依旧。

人们今天不仅在请明时用它扫墓祭祖,甚至在一般的日常节日或婚丧嫁娶时,都可以见到这种食品。今天北京稻香村糕点店,每到清明也有这种“青团”出售。四川成都则以炒米做团子,以线穿之,用色点染,称为欢喜团。过去,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带,有许多商店、摊点卖欢喜团。清人《锦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时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这应该是对欢喜团的生动写照。


清明节气的习俗及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2022清明节气的来历及注意事项

2022清明节的风俗及注意事项

2022清明节气的由来及注意事项

清明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022清明节气的起源及注意事项

2022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

2022清明节气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养生技巧

2022清明节气的养生食物及注意事项

    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