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我们是如何来看待高考的

良兴 1172分享
 
 
 
 
在古代,“高考”还不是叫“高考”,他的名字叫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种方式,最早起源于隋朝,而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一次则是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发明的。科举一直用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才被被废除,然后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方法。我们今天的高考中包含着传统科举考试的思维和西方现代考试的模式。
 
古代的科举分为四个等级:一是最普通的院士,考中后就是秀才;二是三年有一次的乡试,这个考试在八月份进行,也被称为“秋闱”;三是乡试的次年春天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四是皇帝是主考官的殿试,能参加的这一步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了。
 
古代的科举也是分科的,只不过分的不是“老九门”,也不是文理科,而是文科和武科,第一名分别是文状元和武状元,文状元自然都是满腹经纶,能出口成章的,而武状元自然也是很厉害的。
 
在古代,想要中举可是相当难的,甚至比我们今天的高考要难得多。古代的考生想作弊是很难的,考场都是分开的,一人一间,谁也别想偷看谁的。而且古代的考生也不像我们今天一样把知识点记住就行,他们要把哪句话在哪一页都得记住,同时字还必须漂亮,毕竟那么多卷子,又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自动判卷,判卷老师很辛苦的,字好不好可太重要了。
 
现在已经工作的我们,即使离高考越来越远,也一样在怀念,可能有些人一生没有经历过高考,也会怀念被应试教育强制排满以至于不需要思考应该做什么就可以持续前进的那几年。
 
在这个世界,比你美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努力,比你丑比你差劲的人比你有钱,你每天都可能在不断刷新三观降低底线。比起无数次你竭尽一生而取之不得的东西,高考这种用智商解决问题的方式似乎很简单,而有些人却因此耗费了半世时光!
 
“高考钉子户”梁实50岁,第21次参加高考,他说:“一定要一本大学,不然我都不想去读”。
 
1977年,李鸿性首次参加全国高考,无奈名落孙山,今年68岁的他第五次征战高考,他的目标还是要考取医科大学。
 
70岁爷爷考生,第17次参加高考,最好的成绩是2009年303分,他说:“我想上大学” 。
 
每个人的人生,不应归咎于高考做错了几道题而止步不前,任何一种人生都有颠覆重来的可能。高考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得偿所愿,而在于重新出发。
以上三位高龄考生其实代表的是大部分将人生大好时光耗费在高考路上的学生缩影,据数据分析:每年通过高考统招途径解决本科学历的人数有350万,也就是有大概2/3的人将无缘本科大学。
 
我们的余生还有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和选择,如果你曾经因为高考失利无缘心中理想的大学,不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形式圆自己的大学梦,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升学历趁年轻,智者花钱学习、升学历,愚者故步自封!
    61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