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物理备考策略介绍

邱惠 1172分享

  以往中考物理的考点,从题型结构分析,填空题占20%,选择题占22.9%,作图占5.7%,实验探究占27.1%,综合应用占24.3%。试题难度按易、中、难来分,三者比例为6∶3∶1将保持这个比例结构不变。一起来看看中考物理的备考策略吧。

  中考物理备考策略

  中考,考生如何把握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最后的复习备考,我想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揣摩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帮助考生把握中考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近年来中考试题的知识点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70%~80%左右,特别是对其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覆盖率几乎是100%。这些重要知识点分别是: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力的概念、二力平衡、天平的使用、密度、浮力、压强、杠杆的平衡条件、机械功、功率和机械效率;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

  根据学业考试的性质,试题难度设计大致如下:容易题约占70℅、稍难题约占20℅、较难题约占10℅,其中70℅的容易题是考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也就是说直接用所学的知识就可以解答的问题。20℅的稍难题和10℅的较难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应变能力,要求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寻找出与之相对应的物理知识才能解题。下面就每种类型的试题具体谈谈考查的内容和答题时的注意事项。

  填空题一般不会直接考查死记硬背的概念、规律或公式,多是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进行考查,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或生产实例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并运用它们进行解答。这类题目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不大。

  单位换算也常在填空题和计算题中出现,因此同学们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换算是很重要的。

  作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作图技能和应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考查的具体内容有:画力的示意图、光路图、简单电路连接图、滑轮组的组装图以及某个力的力臂等。作图题要求很高,不能有一点画错,而且只能在题目所给的原图上画,考生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最好能用铅笔画,方便修改。

  单项选择题的概念性强、综合程度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是考生容易失分的地方。必须认真审题,仔细辨别,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尤其是遇到特别难以判断的试题,还可以采用排除法、特殊值代入排除法等帮助判断,特别强调:由于选择题分值较大,各个选项的设计又十分相似,为尽量不丢分,在检查试卷时最好能将各个选项再推敲一遍,找出每个选项正确的理由或错误的原因,确认一下答案。

  实验题一直是近年来中考试题的难点,主要考查的是考纲上明确提出的“做过”的某个实验,和“会”规范使用的测量工具,尤其要关注考纲上所附的实验。要求:能说明实验原理,需要的主要器材,能规范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详细写出实验步骤,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并会记录实验数据,能正确写出实验结论,注重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误差来源。

  计算题考生首先要细致分析题意,搞清楚题目求解的物理量和所给出的已知条件(注意:已知条件可能是给定的某个数值,也可能是通过文字表达的),特别要理解括号里的补充说明,然后才能确定解题思路。公式一定要书写正确,物理量的单位要统一,数据要准确代入,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省,解题过程要清晰流畅,书写要规范。对于试题中叙述的物理情景或物理过程理解不够透彻的,能作图辅助分析的,一定要画出草图帮助思考。   其次是明确备考策略。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研究《考纲》,通览教材。

  《考纲》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水平要求,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对于中考复习具有指导作用。考生可以对照《考纲》来回忆课本内容。如果按考纲要求能顺利回忆出来,就说明“双基”掌握得较好,可放心应考;相反,如果在回忆过程中“卡壳”了,就得回归课本,阅读这部分教材。

  二、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逐步走向深入。最近几年的中考注重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特别关注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国内外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例如:节能减排、汶川地震等),以及当地的社会环境特征,例如家乡的环境、气候、能源利用、废物处理等。

  这就要求学生做到关注自己:例如体重、身高、密度、体积、正常步行速度、正常体温、站立或行走时对地面的压力、压强等;关注周围:例如课桌多高、家用电器功率多大、保温瓶容积多大、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指甲刀及自行车、白炽灯泡上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等;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雾、霜的形成、开灯瞬间灯泡为什么容易损坏等;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例如温室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等。同时还应当关注新闻热点,注意捕捉新闻事件中所包含或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并善于与物理知识的复习有机融合起来。在复习过程中对以前习题中出现的与生活和社会热点相关的现象和事物都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切忌就题论题,要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

  三、注重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这段时间,同学们可以找出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将不会做和做错的题目拎出来,集中分类,看看是在哪些概念或环节上经常有错,通过看书和问老师,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最好能找同类的试题重做一遍,注重审题、解题过程,以免在考试中犯同样的错误。

  四、看、练结合,不可偏废。

  同学们要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不仅要看考纲、教材和错题集,还要做几份中等难度的历届中考或综合试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拟在中考考场上答题,练练手,找找感觉,一是帮助自己查漏补缺,二是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增强自信心。

  五、注重细节,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重视细节,是发挥水平的关键。总结中考非知识因素的失分,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原因:   答题不规范或没按试卷要求答题;不良习惯;审题不慎;错别字;单位换算或数学运算出错。

  这些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从现在起,同学们必须马上告别粗心、马虎,不要给自己的缺点与错误找借口。

  端正心态,是走向成功的保障。其实中考成功的要素就是“实力+心态”。考生要在战略上把中考看作是一次简单的平时测验,在战术上把中考看作是一次激烈的竞赛。在中考时要专注答题,不要患得患失,思维更不能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保持“人易我易,但我不大意;人难我难,但我不畏难”心态,这样才能克服看到生题、难题时的畏惧心理。考前如果紧张的话,建议和家长聊聊考试外的东西,舒缓紧张、焦虑和急躁的情绪。同时还建议考生这几天不要再搞疲劳战,要适度放松,调节好生物钟,保证应考时精力充沛,反应敏捷。

  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物态变化的含义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凝华知识点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影响熔点,凝固点的因素

  影响熔点(凝固点)的两大因素

  ①压强。平常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铋、锑、冰来说,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小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降低。

  ②物质中混有杂质。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差异。

  熔化知识点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凝固知识点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汽化知识点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液化知识点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

  升华知识点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

  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53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