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符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丰羽 1172分享

  在数学上不同的运算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那么你知道运算符号是怎么来的的吗?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运算符号的由来,一起来看看吧!

  运算符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最早出现的是“+”号和“-”号。5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横线上加了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相反,在加号上去掉一竖,就表示减少的意思。然而这两个符号被大家公认,就要从荷兰数学家褐伊克1514年正式应用它们开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种是“×”,由300多年前英国数学家奥屈特最早提出的。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把“+”斜起来写,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式。乘号的另一种是表示法是“·”,由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像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号最初并不表示除,而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十八世纪时,瑞士人哈纳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最先提到了除号,它的含义是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根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分成几份的意思。”“÷”作为除号的身份被正式承认。

  十六世纪时,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科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

  运算符号的发展

  在算帐时常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但哈纳的名气不是很大,这使其发明成果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后来英国著名的数学家拜尔在其所写的书中使用了哈纳发明的除法符号“H”。从此以后,除法符号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样,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人们使用的计算符号与现在的计算符号已完全一样了。

  奥特雷德于1631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 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後日渐流行 ,沿用至今。莱布尼茨於1698年7月29日给J.伯努利的一封信内提出以圆点“·”表示乘,以防“×”号与字母X相混 淆。后来以“·”表示乘法的用法亦相当流行,现今欧洲大陆派(德、法、苏等国)规定以“·”作乘号。其他国家则以“×” 作乘号,“·”为小数点。而我国则规定以“×”或“·”作乘号都可,一般於字母或括号前的乘号可略去。

    热门标签

    66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