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动物科普知识

思恩 1160分享

动物,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词。你可否知道在动物身上你也可以学到很多小知识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有趣的动物科普知识,供大家参考。

动物科普知识1

蚂蚁

(膜翅目蚁科动物)

蚂蚁(ant)是一种昆虫,别名蚁、玄驹、昆蜉、蚍蜉蚂,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11700多种,有21亚科283属,中国境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

最近还发现了无性繁殖的蚂蚁新物种。蚂蚁的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3-10年,蚁后则可存活几年甚至十年。一个蚁巢在1个地方可生长几年甚至十几年。需要注意的是,白蚁不属于蚂蚁。

外形特征

蚂蚁有21亚科283属(主流沿用的是16亚科的分类系统和21亚科的系统相比,新的系统从猛蚁(ponerine)中分出了若干亚科)。一般体形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且光滑或有微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触角膝状,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全触角分4~13节。腹部呈结状。分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离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

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蚂蚁卵约0.5毫米长,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乳白色,幼虫蠕虫状半透明。工蚁体形细小,身体长约2.8毫米,全身棕黄,单个蚂蚁要细看才易发现。雄、雌蚁体都比较粗大。腹部肥胖,头、胸棕黄色,腹部前半部棕黄色,后半部棕褐色。雄蚁体长约5.5毫米。雌蚁体长约6.2毫米。室内环境常见的蚂蚁有小黄家蚁等。

社会特性

蚂蚁为典型的社会性群体。具有社会性的3大要素: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蚁群内至少二个世代重叠(不排除个别情况),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蚂蚁绝对是建筑专家,蚁巢内有许多分室,这些分室各有用处。蚁窝牢固、安全、舒服,道路四通八达,错综复杂。蚁窝外面还有一圈土,还有一些储备食物的地方,里面通风、凉快、冬暖夏凉,食物不易坏掉。

蚂蚁也是动物世界赫赫有名的建筑师。它们利用颚部在地下挖洞,通过一粒一粒搬运沙土,建造它们的蚁穴。蚁穴的“房间”将一直保持建造之初的形态,除非土壤严重干化。蚂蚁研究专家沃尔特·奇尔盖尔对蚁穴进行建模。他将液态金属、石腊或者正畸石膏灌入入侵红火蚁蚁穴,凝固定型之后挖出。

蚁群分工

一般有蚁后,工蚁2级。在特定的时间出现未受精的雌蚁和雄蚁,有些种类的工蚁头部特化变大变成兵蚁。有些种生活在其他种的巢内,其幼虫由宿主的工蚁餵养。

1.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胸部大,生殖器官发达,在大部分种类和情况下只有蚁后负责产卵,部分种类,如猛蚁,蚁后可自己捕食。但是蚁后不能掌控整个蚁群。

2.雌蚁:交尾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交尾后脱翅成为新的蚁后,俗称“公主”或“天使”,大部分雌蚁在交配后会脱翅,但是极少数不会脱翅。

3.雄蚁:或称父蚁。有翅。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俗称“王子”或“蚊子”。完成交配后不久即死亡。

4.工蚁:又称职蚁。无翅,是不发育的雌性,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上颚、触角和三对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工蚁没有生殖能力。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饲喂幼虫及蚁后等。为了冬眠,蚂蚁们要在秋天吃大量的食物来储存体内的脂肪,而在接下来的整个冬天它们是不进食的。正因为如此,蚁群中的工蚁们几乎每天都在寻找食物,以保证蚁群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吃到足够的食物来抵御冬季的寒冷。有些种类有生殖能力,如双针棱胸切叶蚁,以及部分猛蚁。

5.兵蚁:“兵蚁”是对某些蚂蚁种类的大工蚁的俗称,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蚁。头大,上颚发达,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即成为战斗的武器。

分布范围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昆虫。由于各种蚂蚁都是社会性生活的群体,在古代通称“蚁”。据现代形态科学分类,蚂蚁属于蜂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为多态型的社会昆虫。据估计,世界上已知的蚂蚁——约为11700种。一个更大范围的蚂蚁区系研究有待进行。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

生活习性

1. 住房:蚂蚁一般都会在地下筑巢,地下巢穴的规模非常大。它有着良好的排水、通风措施。一般工蚁负责建造巢穴。而出入口大多是一个拱起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其次也有用来通风的洞口,巢穴里的每个房间都有明确分类。温暖潮湿的土壤是它们的最爱。它们通常生活在干燥的地区,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们能勉强在水中存活两个星期。

2. 寿命:蚂蚁的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几年,蚁后则可存活几年甚至十年。一个蚁巢在1个地方可生长1到10年。但是大部分新生的蚁后会死亡!

3. 食性:蚂蚁的食性简单的分有下列几项:肉食、杂食偏肉食、杂食偏素食、素食。

肉食:最好是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纯肉食性蚂蚁的种类在蚂蚁的比例中较少,但是每一种肉食性蚂蚁对食物的偏好各自不同,所以并非所有的昆虫都可以拿来当所有肉食性蚂蚁的食物。所以饲养时需备有该蚂蚁所爱吃的那一种昆虫,否则常会造成误以为给足了食物,蚂蚁却不吃或饿死,所以若无法准备好所饲养的蚂蚁所喜欢的食物时,饲养起来是会很有挫折感的。

杂食偏肉食:杂食偏肉食的蚂蚁在比例上偏多,它们亦可吃素亦可吃荤,不过,通常以荤食会更容易吸引它们,而它们对昆虫几乎不挑食,一般来说是来者不拒。在喂养时除了可以昆虫为食物之外亦可以动物性蛋白质的食物来喂养。可用食物举例如下:肉食性以及死去的昆虫为主,加上水果、蜜露为食。喂食时可以喂昆虫、鱼(可生食)、熟的猪肉、熟的鸡肉等等。

杂食偏素食:杂食偏素食的蚂蚁种类与杂食偏肉食蚂蚁种类有许多重叠处,唯一的差别是:当昆虫尸体与甜食同时出现时,杂食偏素食的蚂蚁较容易被甜食所吸引。

素食:纯素食性蚂蚁种类在所有蚂蚁种类中的比例也不多,有的蚂蚁也是只吃某些特殊植物或果食汁液,像国外的切叶蚁更是将树叶带回巢中种植真菌并以真菌为唯一的食物。所以饲养到这类蚂蚁就和饲养纯肉食性蚂蚁一样,必需先确保能够准备好食物,否则也是会很有挫败感的。

4.食量:重点是“不喂食过量”,尤其以那种对食物是有多少搬多少,再回巢内慢慢享用的那种蚂蚁,如喂食过多的话,则易造成食物过期,在巢内发霉败坏,更易吸引以腐食为主的小虫进住,届时在巢内繁殖起来可有害观瞻,若小虫的量太多了还有可能会危害到蚂蚁幼虫的安全。另外,如食物来源为昆虫活体的话,则有可能会因此长出寄生虫或先前就已产卵于于该食物身上的螨,螨将因此在巢内如同瘟疫般的繁殖开来并吸附在每一只蚂蚁及幼虫身上,被寄生的蚂蚁将可能同时被多只螨占满全身,通常是活不了多久的。如此也造成整个群落的致命危机。

5. 识路:蚂蚁是集群昆虫,过的是群体生活,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大多数蚂蚁的家是在地面以下的,在那里它们不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当天气晴暖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一队队蚂蚁在地面上忙碌地爬行。若仔细观察,或你在它前方撒上一些面包屑时,你就会看到:当它们抵达食物所在地时,就开始搬运你为它们准备的美味了。若一只蚂蚁搬不动时,就会有两只、三只、或更多的蚂蚁一起上来,共同搬运。当它们得到食物后,会顺着它们的来路秩序井然地爬回家里,将食物拖回贮存,供以后美餐。这就是信息素的作用。

蚂蚁防治

蚂蚁对温度的反应敏感,多半在炎热天气活动。它们喜欢香甜的食品,如蛋糕、蜂蜜、麦芽糖、红糖、鸡蛋、水果核、肉皮、死昆虫等。它们能辨别道路,行动极为匆忙,如果个别工蚁死亡,尸体会被运回蚁穴。但它们不耐饥饿,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经过4昼夜就会有一半死亡。

专家建议,家居蚂蚁可先用开水浸淹,然后用洗衣粉投放到沟阻隔等方法防治。也可用杀灭蟑螂、蚊虫的喷射剂,这些药品均对小红蚂蚁有杀灭功效。不过小红蚂蚁是一种半社会性昆虫,一般的喷射药剂只能杀死群体中出巢活动的工蚁,蚁后、蚁王这些繁殖机器仍在巢中疯狂繁殖。一只蚁后每秒钟能生出600只小蚂蚁,因此灭蚁采取全楼集体行动较为理想。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一种适口性好、对蚂蚁没有趋避作用的药剂毒饵,工蚁将毒饵搬回后,能够使巢内蚁王、蚁后及幼虫中毒身亡,达到全巢覆灭。利用蚂蚁特点消灭之:蚂蚁多在厨房有油物食品处,可利用这一特点将其消灭。晚上睡觉前先将所有食物移至蚂蚁去不到的地方,再将一片肥猪肉膘放在地上,并准备好一瓶开水。第二天早上,蚂蚁聚集在肥肉膘上吃得正香,不要惊散蚂蚁,立即用开水烫死。这样几次即可消灭干净。

室内蚂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室内蚂蚁对家居的危害常被人们忽视,经调查室内蚂蚁主要有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社蚁和臭蚁,常筑巢于路边,墙角和墙缝,危害方式主要为窃取食物,叮咬及传播细菌。针对其活动特点,可采用一些物理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如阻断活动路线,封堵巢穴等。条件可以的情况下还可用生物激素的方法防治。随着我们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蚂蚁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逐渐适应了建筑密集,人口稠密的城市环境,还常常侵入室内觅食,筑巢。由于室内蚂蚁会污染食物,破坏建筑,传播细菌,叮咬人体,因此对人类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我们为更好的防治这种危害就必须了解室内蚂蚁的种类及其习性,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有效的办法。

动物科普知识2

青蛙

(两栖纲无尾目的动物)

青蛙(Frog)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上颌有齿,一般有犁骨齿。肩带固胸型,椎体参差型,荐椎横突柱状;指趾末端二骨节间没有间介软骨。鼓膜明显隐于皮下,皮肤光滑或有疣粒。舌一般长椭圆形,后端大多具缺刻。

形态特征

青蛙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3 部分。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

头部

青蛙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 1 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两眼后各有一圆形鼓膜(蟾蜍的鼓膜较小。在眼和鼓膜的后上方有 1 对椭圆形隆起称耳后腺,即毒腺)。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

躯干部

鼓膜之后为躯干部。蛙的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四肢

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 5 部组成。 4 指,指间无蹼。生殖季节雄蛙第一指基部内侧有一膨大突起,称婚瘤,为抱对之用。后肢长而发达,分为股、胫、跗、跖、趾 5 部。 5 趾,趾间有蹼。在第一趾内侧有一较硬的角质化的距。

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画图,迭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

蛙类最小的只有5厘米,相当一个人的大拇指长,大的有30厘米(一尺多长),体型短阔,拥有强健的后肢。瞳孔都是横向的,皮肤光滑,舌尖分两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着长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虫子。有三个眼睑,其中一个是透明的,在水中保护眼睛用,另外两个上下眼睑是普通的。头两侧有两个声囊,可以产生共鸣,放大叫声。体形小的品种叫声频率较高。

生活习性

基本习性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间活动,以昆虫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蜗牛、小虾、小鱼等。所食昆虫绝大部分为农业害虫。有人估计,一只青蛙一天可捕食70个虫子,一年可消灭害虫15 000只。因此,青蛙是一种对农业有益的动物,应提倡保护。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蛰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繁殖期间,许多雄蛙常聚到一个共同的区域,高声鸣叫,连续不断,这就是所谓的“哈蟆吵坑”。其实这是雄蛙的一种求偶行为,通过鸣叫来吸引异性,结成配偶。配对以后,雌蛙便开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约3 000—6 000粒;与此同时,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子。精、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经4—5天的孵化发育成为蝌蚪。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以尾游泳,用鳃呼吸,并取食矽藻、绿藻等植物性食物。经过两个月的发育之后,蝌蚪变态成为幼蛙,尾部逐渐消失,体长大为缩短,并开始上陆生活,食性也开始转变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从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捕食习性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只占食谱的7%左右;动物性食物约占食谱的93%。从解剖的60只青蛙中发现,在动物性食物中,被吞食的动物涉及四门、四纲、十目、三十多个科。在156只被食动物中,昆虫纲动物占80%,鳞翅目最多:稻卷叶虫11只,稻螟10只,稻苞虫7只,粘虫10只,玉米螟2只,棉红铃虫2只,萍灰螟2只,眉蚊夜蛾3只,稻眼蝶5只。鞘翅目次之:稻负泥虫5只,稻象鼻虫6只,金龟子2只,瓢虫4只。其次是半翅目(白背飞虱8只,灰背飞虱7只,稻黑蝽象2只,褐背飞虱6只)和双翅目(稻潜叶蝇8只,萍摇蚊5只,果蝇2只,蚊3只)。 无尾目是属于两栖纲的动物,成体基本无尾,卵一般产于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态,成体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数皮肤也有部分呼吸功能。主要包括两类动物:蛙和蟾蜍。

青蛙爱吃小昆虫,善于发现动着的小型昆虫,它捕虫时的动作:一只青蛙趴在一个小土坑里,后腿蜷着跪在地上,前腿支撑,张着嘴巴仰着脸,肚子一鼓一鼓地等待着什么。一只蚊子飞过来,在青蛙面前一晃,青蛙身子猛地向上一蹿,舌头一翻,又落在地上。蚊子不见了,它又原样坐好,等待着下一个猎物的到来。

鸣声习性

青蛙嘴边有个鼓鼓囊囊的东西,能发出声音。它最爱在夏天的雨天放声歌唱,炎热的夏天,青蛙一般都躲在草丛里,偶尔喊几声,时间也很短。如果有一只叫,旁边的也会随着叫几声,好像在对歌似的。青蛙叫得最欢的时候,是在大雨过后。每当这时,就会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青蛙“呱呱——呱呱”地叫个没完,那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

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位于喉门软骨上方。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当你漫步到池塘边,你会听到雄蛙的叫声彼此呼应,此起彼伏,汇成一片大合唱。科学工作者指出,蛙类的合唱并非各自乱唱,而是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互相紧密配合,是名副其实的合唱。据推测,合唱比独唱优越得多,因为它包含的信息多;合唱声音洪亮,传播的距离远,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所以蛙类经常采用合唱形式。

运动健将

它的眼睛鼓鼓的,头部呈三角形,加上爬行动作很迟钝,也许你会以为它有点傻乎乎的。可是,当你稍一走近,就猛地一跳,跳到那飘着浮萍的池塘里。这一跳,足足有它体长的20倍距离。然后,以最标准的蛙泳姿势,向对岸游过去。

青蛙虽然并不像桡足动物那样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跳跃者,但它们的跳跃能力同样非常出色。在青蛙家族,一些体型较小的成员跳跃距离可达到身长的10倍。根据最近刊登在《皇家学会学报B》上的研究发现,青蛙强大跳跃能力的秘密就隐藏在腿部肌肉内,其腿部肌肉的柔韧性远远超过哺乳动物。跳跃前,青蛙会让自己处于蹲伏姿势同时拉伸后肢肌肉,挑战物理学定律。这种拉伸能够让青蛙产生难以置信的机械能和力量,最终凭借惊人的一跃摆脱潜在威胁。

伪装高手

青蛙除了肚皮是白色的以外,头部、背部都是黄绿色的,上面有些黑褐色的斑纹。有的背上有三道白印。青蛙呈绿色的原因是一个很好的伪装,它在草丛中几乎和青草的颜色一样,可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青蛙头上有两只圆而突出的眼睛,一张又宽又大的嘴、舌头很长。身体的背上是绿色带有深色条纹,腹部是白色。身体下面有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脚趾间有蹼。青蛙是两栖动物,能在地上跳,也能在水里游,会发出“呱呱”的声音,雄的叫声响亮。

春天,青蛙在水草上产卵,卵慢慢地变成蝌蚪。蝌蚪是黑色的,圆圆的身体,有一条长尾巴,蝌蚪一天天长大,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尾巴渐渐地缩短退化,最后变成青蛙。青蛙是捉害虫能手,青蛙捉害虫全靠他又长又宽的舌头,舌根长在口腔的前面,舌尖向后,还分叉,上有许多黏液,只要小飞虫从身边飞过,就猛地往上一跳,张开大嘴,快速地伸出长长的舌头,一下子把害虫吃掉。青蛙的眼睛看静的东西迟钝,看动的东西敏锐。

青蛙皮肤上的色素细胞有多种:有黑或棕色素颗粒的黑色素细胞、黄色素颗粒的黄色素细胞、红色素颗粒的红色素细胞、许多具有反光性的晶体小板的虹色素细胞等。

皮肤有表皮、真皮两层组成。几种色素细胞在真皮层中全有,而表皮层中只有较小的黑色素细胞,由于表皮层较薄,真层中的颜色可以透出。当青蛙到了深色环境中时,眼睛所感知的环境现象通过神经传递到脑下垂体中叶,使它分泌促黑色素,黑色素扩散,红色素和黄色素收缩,这样一来,红、黄色就隐退了,黑色素却十分注目,蛙就是暗色的了,青蛙体色的改变,主要是由真皮层中较大黑色素细胞参与活动的结果。

环境温度和肾上腺素等,也会导致蛙改变“时装”。温度升高,颜色变浅;温度降低,颜色变深。同时,体色浅,吸热少;体色深,吸热多,这对它们体温的调节是有利的。若将肾上腺素注入蛙体,随着血压升高,体色也会变浅。

繁殖习性

蛙类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水中受精,属于卵生。繁殖的时间大约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过程中,蛙类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抱对。需要说明的是,蛙类的抱对并不是在进行交配,只是生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地把雌雄青蛙分开(即没有抱对的过程),那么即使是在青蛙的繁殖期里,雌蛙也不能排出卵细胞。可见抱对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通过抱对,可以促使雌蛙排卵。一般蛙类都在水中产卵、受精,卵孵化后变成蝌蚪,在水中生活,然后变成幼蛙登陆活动。不过树蛙的产卵方法与众不同,斑腿树蛙产出的卵好像一团白色的肥皂沫,又像一团奶油,粘附在水草上。最有趣的是峨眉树蛙,它把卵块产在水边的树叶上,卵就在卵块中发育,然后落到湖里,继续发育。又如鸣声悦耳的弹琴蛙,在产卵前还会先筑一个泥窝,然后把卵产在里面。有些属于树蛙的蛙类并不上树,而是生活在水里。

栖息环境

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

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青蛙用肺来呼吸,但也可以通过湿润的皮肤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它皮肤里的各种色素细胞还会随湿度温度的高低扩散或收缩,从而发生肤色深浅变化。青蛙平时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里,一般是夜晚捕食。

价值与危害

青蛙肉肉质细嫩、脂肪少、糖分低,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多种激素。

现代医学证明,青蛙肉不但没有特殊营养,吃多了反而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染上寄生虫病。青蛙一般生活在农田里,庄稼施用化肥、农药较多,农药用量增大和施用不合理,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的产生又促使农药用量继续增加,青蛙常吞食带有化肥、农药的害虫和水源,农药便在蛙体内蓄积下来,人若食用,农药残毒即进入人体。农药残毒又会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形成慢性农药中毒,导致各种癌变和肿瘤;甚至可能会导致婴儿先天性畸形。

青蛙还是多种寄生虫病毒细菌的寄主,且烹制也不能完全消除。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有两种、棘腭口线虫、曼氏迭宫绦虫和双槽蚴虫。人们吃了带有这些带虫的蛙肉,该虫就可能在人体内蜕皮转化为第三期幼虫或早期成虫,使人体致病。寄生虫在人体内游移,对全身各处特别是皮肤、肌肉组织造成伤害;游移时寄生虫停留的部位则形成脓肿结节;游移于神经系统时可引发脑、脊髓的炎症。国内已有该虫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脊髓炎症而致死的病例。双槽蚴虫生命力非常顽强,即便青蛙肉经过爆炒、油炸处理,也不容易被杀死。双槽蚴就会在人的腹部、手腕腿肚等部位的皮下组织内寄生,寄生下来的双槽蚴会使周围的人体细胞组织产生一种粘液,面部出现浮肿,严重的产生脓肿。一旦这种双槽蚴侵入人的眼球,引起各种炎症,极易导致角膜溃疡、视力下降,甚至眼睛失明,还会在人的眼睛、肾脏周围等处寄生。

青蛙是国家禁止捕杀的保护动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把青蛙肉当做补品或美味佳肴,导致一些商贩大肆捕杀青蛙。捕蛙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害虫泛滥。人们为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势必大量使用各种农药,青蛙吃了一些侥幸未死的害虫后,农药便在蛙体内蓄积下来。人吃了过量蛙肉后,容易引起食物中毒。这样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动物科普知识3

蜻蜓

(差翅亚目昆虫)

蜻蜓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

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包括蜓总科Aeshnoidea、大蜓总科Cordulegastroidea、蜻总科Libelluloidea等3总科,共11科。蜓科和蜻科最为常见,广布于我国各地。

蜻蜓是食肉性昆虫。他们捕食苍蝇、蚊子、叶蝉、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蜻蜓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蜻蜓点水”是蜻蜓将卵产在水中的生物学特征。其幼虫(稚虫)生活在水中,生活期因种类而异,蜓类一般为2年,有的长达了3至5年。可以用来监测环境污染,有药用、食用、观赏价值。

种类特征

蜻蜓是一类比较原始且种类较少的昆虫。全世界约有5000种。

中国蜻蜓的种类:Needham(1930-1932)在《中国蜻蜓手册》及其后增订共记录我国蜻蜓目种类283种。胡经甫(1935)在《中国蜻蜓名录》中,辑录中国蜻蜓目计87属308种。隋敬之、孙洪国(1986)《中国习见蜻蜓》一书,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当时收藏的中国蜻蜓标本,记述了中国蜻蜓208种。Davies等(1984--1985)的《世界蜻蜓种类名录》被认为是现今有关全世界蜻蜓种类最完备的名录,共收录全世界已知蜻蜓5600余种。其中,中国的己知种类仅有250多种。赵修复(1990)《中国春蜓分类》记述中国春蜓科22属145种。

形态结构

前后翅形状及脉序不同;翅基部不成柄状,不显著狭长;中室被斜脉分 为三角室及上三角室,在前后翅又通常呈不同形状;两复眼多接触或以细缝分离;雄1个内肛附器;停息时四 翅向两侧平伸。

翅膀

对于蜻蜓翅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力学原理及仿生学方面。由于蜻蜓翅膀有翅结和翅痣两个特殊结构,使得其成为自然界中优秀的飞行者。力学研究方面发现,蜻蜓在空中的拍翅飞行和转弯飞行时翅膀会受到水平力、垂直力、扭矩、弯曲,作用的影响,发现蜻蜓慢速飞行和飞行器飞行很相似。蜻蜓翅膀飞行力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从用绳子系到利用高速摄影机拍摄,再到风洞内观测,越来越先进的方法,对于蜻蜓飞行力学研究更加的透彻。

触角感受器

蜻蜓的触角很短,刚毛状,上面分布了许多感受器。感受器的种类主要有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板状感受器及坛状感受器。有研究表明不同种蜻蜓所具有的感受器种类不一,数量及分布形式也不同。对于雌雄蜻蜓其感受器也是有差异的,雌性蜻蜓的感受器在同一科、同一属及同种内是稳定的,而在不同科、不同属间就有明显的差别,同一属内不同种间差别虽然微小,但个别种的区别还是是很明显的,因此雌性蜻蜓的感受器在分类中也具有一定意义。

生活习性

蜻类,飞翔力强,捕食功能健全;蜓类,飞行极强,在山间小溪迅速来回飞行捕捉猎物。

蜻蜓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其幼虫(稚虫)也需要在水中发育。

蜻蜓目昆虫属半变态发育,一生只有卵、稚虫和成虫3个阶段,成虫常通过蜻蜓点水的方式将卵产入水中,稚虫又称水虿,在水中捕食其它水生生物,待羽化前爬出水面,交配产卵完成生活史。

某些种类的雌蜻蜓会用一种极端的策略逃避不喜欢的求爱者:它们会从天空中掉下来然后假装死亡。

蜻蜓除了捕食其他各种昆虫外,在种与种之间还具有成虫相互残食的习性。捕食的时候它们会猛抓住猎物,其脚上长有的大量粗毛,可以帮助它抓紧猎物,令其无法逃脱。口器也相当发达,可以撕咬猎物,方便进食,并能够在30分钟内吃光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主要价值

蜻蜓目昆虫资源丰富,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其幼虫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水生生物,可以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有些种类体内含有一些活性物质可作为药用材料;又由于其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因此在食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其外形优美也可作为收藏或者观赏。

仿生学

仿生照相机,就是模仿蜻蜓的复眼独特构造原理制成的复眼照相机,一次可以拍摄出几千张重复的照片飞机,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向前向后及左右两侧飞行,其翅的震动可以产生涡流而抬升躯体,研究蜻蜓的飞行机理对飞机的设计制造具有重要意义。蜻蜓翅的前缘有角质加厚形成的翅痣,在飞行时其能消除翅膀的震颤,飞机设计师在飞机的两翼各加一块平衡重锤,防止飞机由于剧烈震动而发生机翼断裂。

食用价值

蜻蜓中部分种类的稚虫和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可以供人类食用的,在一些地区的市场和餐厅中常可见到多种食用蜻蜓出售。例如,红蜻蜓稚虫粗蛋白平均含量为58.82%,显著地高于猪肉、牛奶和鸡蛋等食品。蜻蜓稚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一种很好的高蛋白食品。

可食用的蜻蜓种类数约占全部食用昆虫总数的3%,约50-60种。我国有关于食用和药用蜻蜓的记录,据胡鹏等考证,我国共有8种食用蜻蜓,分别是:红蜻、舟尾丝螅、角突箭蜓、碧伟蜓、白尾灰蜻、黑异色灰蜻、黄蜻和大黄赤蜻。

其他价值

许多蜻蜓色彩艳丽,是观赏昆虫的一大类;蜻蜓成虫常捕食小型蛾类等农业害虫,蚊子的幼虫也是水生昆虫,蜻蜓在稚虫和成虫时期分别能捕食卫生害虫蚊子的幼虫和成虫,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传染病登革热的主要虫媒,预防登革热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人类周围埃及伊蚊的数量,蜻蜓是埃及伊蚊的天敌,捕食埃及伊蚊的能力较强,通过控制蜻蜓继而控制埃及伊蚊的数量,阻止登革热病毒的传播路径,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办法。

蜻蜓作为一种常见的昆虫,其稚虫水生,对汞和镉都具有富集性,随着水体重金属含量的增高其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也随着增高,因此常常被用作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

动物科普知识4

瓢虫

(鞘翅目昆虫)

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学名:Coccinellidae)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别称为胖小、红娘、花大姐(指二十八星瓢虫,这是一种害虫)、金龟,甚至因为某些种其分泌物带有臭味而俗称为臭龟子(但这也是混称)。

英文名ladybirds (又称ladybug)里的“lady”一般被认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圣母玛利亚。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其中450种以上栖息于北美洲。

简介

最古老的瓢虫化石标本被发现形成于中侏罗纪,是一头小型、近长圆形的甲虫,被列在Coccinellophane属内。真正能明确分类的,是在第三纪,例如,瓢虫属Coccinella 出现在渐新世、中新世和更新世;大丽瓢虫属Sdalia 出现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梅鹿瓢虫属 Sospita出现在渐新世;眼斑瓢虫属Anatis 出现在中新世等。被整理的瓢虫化石记录甚少,但中国中生代的瓢虫化石材料仍待整理,有可能对瓢虫的演化提供丰富的材料。

亚科分类

瓢虫亚科 Coccinellinae、红瓢虫亚科Coccidulinae小艳瓢虫亚科 Sticholotidinae、盔唇瓢虫亚科 Chilocorinae小毛瓢虫亚科 Scymninae、食植瓢虫亚科 Epilachninae刻眼瓢虫亚科 Ortaliinae、隐胫瓢虫亚科 Aspidimerinae

外形特征

瓢虫的成虫体长1.0~16.0mm,体型呈短卵型至圆形,身体背面强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从背面看,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常紧密相连,通常宽度相近。头常嵌入前胸中,有时完全被前胸背板盖住。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或常有或稀或密的细小短毛。

大多数瓢虫具有以下3个特征:即下颚须端节斧形,跗节隐4节式和第一腹板具后基线,这些特征可与其它近缘种相区分。

瓢虫足及触角较短(通常不明显)、鞘翅背面无明显的刻点等特征也有助于与其它近似科相区别。但有些瓢虫的体长形,长于体宽2倍以上,如北美产的大斑长足瓢虫(Coleomegilla maculata)。

生物学习性

生活史

瓢虫是全变态昆虫,即幼期的形态与成虫完全不一样。一生要经历4个虫期:卵、幼虫、蛹和成虫。

卵:通常是卵形或纺锤形的,颜色从浅黄色到红黄色,不同瓢虫种类中,卵的长度0.25~2.00mm不等。雌虫产卵时,卵通过雌虫的精子贮存器开口时才受精,这时精子通过卵一端的许多小孔(卵孔)进入卵内。

幼虫:卵孵化后,爬出来的小幼虫会停在卵壳上,通常几个小时,至多一天,等待体表、口器等器官硬化。随后小幼虫分散觅食。通常有3次蜕皮而把幼虫分为4个龄期。蜕皮前停止取食,用它尾部的肛器固定在基质上,头向下而蜕皮。化蛹前,4龄幼虫不食不动。如遭干涉,体可立起来,但有时未见有外来影响,它也可挺立起来。有些人把这一时期单列为“前蛹期”。

蛹:多数裸露,即在化蛹时把幼虫的蜕皮壳蜕在与基质相粘的一端。在生长季节,多数瓢虫的卵历期为2~4天,幼虫9~15天,蛹4~8天,从卵到成虫出现需16~25天。

成虫:刚羽化成虫的鞘翅非常柔软,浅色而无斑纹。鞘翅上的斑纹逐渐出现,有时是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或几周。在野外,瓢虫的寿命各不相同,一些休眠期较长的种类,成虫可生存1年左右,生活两年也较常见。有些成虫如果没有合适的产卵条件,成虫可以不产卵而度过第二个冬天。

在南方,许多瓢虫1年发生5~6代,有些种类1年发生的代数更多。而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的代数相对少些。

觅食

捕食性瓢虫成虫寻找猎物的过程中由下列步骤组成:寻找适宜的生境即猎物的寄生植物,然后在植物上寻找猎物,抓住并捕食。显然,在寻找生境过程中,视觉起着重要作用;但亦有列外,有些植物挥发性物质对一些瓢虫的寻食产生作用,如对灰眼斑瓢虫而言,松树的挥发性物质更有吸引力。

生境

许多瓢虫只在特定的生境中生活,有时仅限于特定生境的少数几种植物上。

相反,许多种类如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是广布的,许多生境中均可发现它们的踪迹。当生境中猎物变少时,瓢虫会离去他出寻找食物。

瓢虫种类

瓢虫的种类非常繁多,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在花园里发现不同种类的瓢虫。我们可以从它们的颜色上加以区别,有些是黄色,有些是桔色或红色,我们也可以根据它们的体型来区别,有些体型瘦小,有些则较为粗壮。但识别它们的最好途径是通过它们身上的斑点,有些瓢虫有两个斑点,有些有9个,有些有12个,有些则一个也没有。

全世界记载约500属5000种。中国已记录近400种。其中,植食性的品种约占1/6。食植瓢虫亚科的大多数种类取食茄科、葫芦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葡萄科、八仙花科、毛茛科、荨麻科、五味子科、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数种类取食蕨类(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种以栽培作物为食,例如分布于古北界的马铃薯瓢虫和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茄二十八星瓢虫危害马铃薯和茄子;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瓜裂臀瓢虫为害瓜类;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大豆瓢虫和分布于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虫为害大豆。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虫。在瓢虫亚科中的食菌瓢虫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丝和孢子)为食。

除此以外,瓢虫亚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虫亚科主要以蚜虫为食,小毛瓢虫亚科和小艳瓢虫亚科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其中食螨瓢虫族专食叶螨,是叶螨的重要天敌;隐胫瓢虫亚科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盔唇瓢虫亚科捕食有蜡质覆盖物的介壳虫(如盾蚧、蜡蚧等),其唇基向两侧和向前伸展,成为掀开蜡质介壳的特殊构造;四节瓢虫亚科和红瓢虫亚科取食绵蚜和绵蚧,其幼虫背面亦覆盖蜡粉或蜡质丝,外形与取食对象相似(拟态)。在捕食性的瓢虫中,七星瓢虫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中国采取助迁和保护的方法用它来防治棉蚜。

2000年以来,美国东北部也出现了七星瓢虫,其分布区在不断扩展。异色瓢虫也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因其色斑变异很大,曾用于遗传学的研究。澳洲瓢虫于1888年从大洋洲引入美国,以防治当时严重为害柑橘的吹绵蚧。散放后的第二年,吹绵蚧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随后,又引入到其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都取得长期控制吹绵蚧的良好效果,成为引进天敌的第一个著名成功范例

。小红瓢虫原产于亚洲南部,1928年自日本引入塞舌尔共和国、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以防治塞舌尔吹绵蚧。这也是引进天敌防治害虫的成功范例之一。中国曾把大红瓢虫移殖到湖北省宜都县,以防治柑橘园内的吹绵蚧,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二星瓢虫、四星瓢虫、六星瓢虫、双七瓢虫、九星瓢虫、十星瓢虫、十一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十四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刀角瓢虫、大红瓢虫、红环瓢虫、纵条瓢虫、六斑显盾瓢虫、艳色广盾瓢虫等等。

经济意义

与害虫生物防治相关的捕食性天敌。瓢虫中的大多数是蚜虫、蚧虫、粉虱和螨类等害虫的重要天敌,在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中,对于保持害虫与植物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取食真菌孢子(食菌瓢虫),特别是白粉菌。因此这些瓢虫在白粉病的防治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收集和饲养并出售瓢虫也是一种产业,不少天敌公司出售捕食性瓢虫。此外,瓢虫常作为其他生命科学如进化生物学、种群生态学、遗传学、细胞学、生物地理学及物种问题等的实验材料。

动物科普知识5

蜜蜂

(昆虫纲动物)

蜜蜂属于膜翅目,蜜蜂科。蜜蜂为社会性昆虫,由蜂王、雄蜂、工蜂等个体组成。蜜蜂种类很多,主要有小蜜蜂、黑小蜜蜂、大蜜蜂、黑大蜜蜂、沙巴蜂、苏拉威西蜂、绿奴蜂、西方蜜蜂、东方蜜蜂、中华蜜蜂十大种类。前四种为野生蜂种,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和云南,后两种又包括许多亚种,多为地理隔离的自然亚种,人工选育的蜜蜂品种多为杂交种。

主要分类

中华蜜蜂

1、主要特征

躯体较小,头胸部呈黑色,蜂王体长17.5mm左右,体色呈黑色或棕红色,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工蜂体长11mm左右,喙长5mm左右,腹节背板呈黑色,有褐黄色环,处于高纬度、高山区的中蜂腹部色泽偏黑,处于低纬度、平原区的中蜂腹部色泽偏黄,全身被覆灰色短绒毛。雄蜂体长12.5mm左右,体色呈黑色或黑棕色,全身被覆灰色绒毛。中蜂耐寒性较强,飞行敏捷,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适宜在山区、半山区的生态环境中饲养。抗蜂螨力强,盗性强,分蜂性强,抗巢虫力弱,常咬毁旧巢脾,抗囊状幼虫能力弱,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

2、分布

中华蜜蜂原产于中国,是中国的土著蜂,适应中国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适于定地饲养且稳产,尤其是在南方山区,有着其他蜂种不可替代的地位。

意大利蜜蜂

1、主要特征

体形较黑蜂小,腹部细长,吻较长,因此可利用它为红三叶草授粉。腹板几丁质颜色鲜明,腹节背板第2~4节的前部具黄色环带。性情温顺,在提脾检查时,能保持安静。抗病力弱,对蜂螨的抵抗力弱。育虫力强,分蜂性弱,清巢能力强,抗巢虫。以强群越冬,食料消耗大。采集树胶能力强,造脾性能好,分泌王浆能力强,并善采储大量花粉。群势强而机敏,因此在流蜜良好的情况下,意蜂能表现出特别优越的采集力。

2、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中部的亚平宁半岛,在我国,意蜂除西藏地区没有饲养外,全国其他地区均有饲养。

卡尼鄂拉蜜蜂

1、主要特征

大小和体形与意蜂相似,腹部细长,腹板呈黑色,腹部背板第2~3节通常有棕色斑,少数个体具红棕色环带,几丁质黑色,覆毛短而密,体表绒毛灰色,雄蜂绒毛灰至灰棕色,吻长与喙长均6.6mm左右。分蜂性强,不易维持强群。耐寒,定向力强,不易迷巢,盗性弱,采集树胶较少。性情温顺,提脾检查时,不怕光,能保持安静。采蜜力很强,善于利用零星蜜源,蜜源条件不良时很少发生饥饿现象。采集花粉能力比意蜂差。蜂王呈棕黑色,少数蜂王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红色环带,产卵力强。在夏季,只有当粉源充沛的时候,卡蜂才能维持大量子脾;若粉源缺乏,育虫则受到限制。

2、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中部的亚平宁半岛东北部。

欧洲黑蜂

1、主要特征

欧洲黑蜂个体较大,腹部宽,覆毛长,绒毛带窄而疏,几丁质呈均一的黑色,少数腹节背板第2~3节有棕黄色小斑,但不具黄色环带。工蜂体长13.5mm左右,背板黑色,腹部粗壮,少数腹节背板第2~3节有黄棕色斑,绒毛深棕色,喙长平均6.4mm。分蜂性较弱,采集树胶多,雄蜂腹部绒毛呈棕黑色,有时黑色。欧洲黑蜂性情暴躁,好蜇,怕光,提脾检查时,乱动且常处于激怒状态。越冬性能强,育虫能力弱,分蜂性弱,采集勤奋。易感染幼虫病,易遭受蜡螟侵害,但抗孢子虫病和抗甘露蜜中毒的能力强于其他蜂种。春季发展稍慢,可达中等群势,仲夏才可成为强群。

2、分布范围

欧洲黑蜂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中部的亚平宁半岛西北部。

分工特点

蜂王

蜂王的社会分工就是专职产卵,肩负着繁衍后代的社会重任。它的身体发展得很健壮,大腹便便,体重是工蜂的两倍,失去了“女性”身材的苗条。在产卵期间,蜂王每天都要让工蜂饲喂蜂王浆,以促进快速代谢保持旺盛的产卵能力。据专家统计,中华蜜蜂的蜂王1天可产700到800粒卵,不过最多的要比这高出1倍,那是意大利蜜蜂的蜂王,可达1500到2000粒,从重量上来看,每天所产均卵差不多是自身体重的两倍。

雄蜂

只是与蜂王交配。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蜂群内的雄性“公民”,每天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其存在的唯一作用是与蜂王交配。不过,雄蜂当发挥了这一作用,就要献出其宝贵的生命。从这一点上说,雄蜂要履行社会分工的责任,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这要从履责的全过程说起,每到交配季节,性成熟的雄蜂便会自动地聚集在某地空中飞舞,目的是招引处女王。一旦处女王出现,所有的雄蜂便追逐而去,经过一番争夺,最终获得交配权的就仅有一只,谁的个头最大、体格最健壮,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与蜂王进行交配,全过程均在空中。交配一旦结束,雄蜂便因生殖器官被全部拉了下来而立刻死亡。

工蜂

社会分工最多,任务最重。可以说,除了蜂王与雄蜂各自的任务外,蜂群内的其他所有工作都由工蜂承担。工蜂是雌性器官发育不全者,但它的许多结构特化得更适应工作的需要,比如其前肠中的嗦囊特化为蜜囊,以便贮存花蜜。

工蜂要酿造1千克蜂蜜,需要采集10千克花蜜。来来回回总共要飞行32万千米,这个路程大约相当于绕地球8圈。工蜂一出生就开始工作,分工是按照日龄的增长而改变的。通常情况下,工蜂1~3日龄时,负责保温孵卵,清理产卵房;3~6日龄时转为饲喂大幼虫,调剂花粉与蜂蜜;6~12日龄时改为分泌蜂王浆,饲喂小幼虫和蜂王;12~18日龄时又更换为泌蜡造脾,清理蜂箱;18日龄之后,其任务就是采集花蜜、水分、花粉、蜂胶及巢门防卫。

信息交流

化学方式

蜜蜂腺体释放出的一种微量化学信息物质,被称为信息素,也叫外激素。依靠空气或个体间的接触进行传播,对同种个体间来说传播的是一种“语言”,接受的个体能理解这种“语言”的含义,作用于行为或生理反映。

行为方式

主要是舞蹈,最典型的是圆舞和摆尾舞。舞者是采集蜂中的侦察蜂,舞台是巢内与地面垂直的巢脾。侦察蜂跳什么舞根据所探查到的蜜源的方向与距离不同而选定。如果侦察蜂在离蜂巢100米之内的地方发现了蜜源则跳圆舞,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当侦察蜂带着在那里采集的花蜜回到巢内后,先是在巢脾上安静地呆一会儿,然后把花蜜慢慢地吐出来,挂在嘴边,由周围的同伴用喙把其吸走。接着侦察蜂便跳起圆舞,一会儿向左转圈,一会儿向右转圈,但轨迹总是圆的。对于蜜源的质量,是通过跳舞的激情来表示的,即花蜜越多越甜,就跳得越起劲。

物理方式

利用声与光传递信息。所谓声,就是蜜蜂振翅的声音。比如蜂王双翅振动发出的声音被称为“歌唱”,“歌声”通过巢脾传递,这是因为蜂王振动双翅是靠胸肌的振动而带动的,由于胸肌紧贴巢脾就将其振动声波传播开来,当蜜蜂感受到后,便产生停止活动的反应。再如,侦察蜂飞舞发出的“呼呼”声,有“调兵遣将”的作用,一旦产生了新蜂王,就必然分蜂,这时侦察蜂发出的这种声音,便引导蜂群飞向新巢。

繁殖方法

紧脾春繁春繁期,将每两个蜂箱并列放在一起,在无风的傍晚,给每群蜂喂糖水(蔗糖:水=1:1)或兑水蜂蜜250~300ml,2小时后,待蜜蜂兴奋散团,箱内温度升高,即可进行抖蜂紧脾。紧脾时,只选留1张脾即可,多余的脾全部提出,能促使蜂王快速产卵。这样可防止早春低温多寒潮的袭击,使产卵圈不受冻,蜂子健康发育,同时也使一部分蜜蜂得以休息,延长寿命。

保温

将紧脾后的1张脾放在蜂箱中央,此时蜂足以保护巢脾。靠近邻箱的一侧放1隔板,另一侧放1隔板,板外再放保温物。箱外保温的做法是:箱底垫草,两蜂箱之间填杂草,用塑料布防湿保温,在阴雨天或较冷的傍晚,用塑料布将蜂箱全部覆盖,谨防堵死巢门。傍晚视气温隋况,可关闭巢门。

奖励饲喂

紧脾后,每晚从箱底进行奖励饲喂。糖水或蜜水盛人箱底饲喂器中。第一次饲喂可稍多些,一般每群喂350~400ml,以后看蜂数多少和产卵圈大小而定,以脾上有少量角蜜为宜。饲喂要勤,每晚1次,不能间断,饲喂量不宜太多。


有趣的动物科普知识相关文章:

动物百科知识大全

关于动物的趣味冷知识

有趣的动物小知识有哪些

10个有关动物的科普小知识

10种外形有意思的动物知识

各种动物的科学小知识有哪些

科普知识

关于动物的科学故事-不刮胡子的小猫

动物牛的儿童故事视频大全

    热门标签

    精华图文

    2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