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文学史家郭预衡的学术研究

福萍 200分享

  郭预衡,1920年生,河北玉田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郭先生学识渊博,学术论著自成体系,为人平和耿介,工于书法。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郭预衡的学术研究,希望能帮到你。

  郭预衡学术研究

  郭预衡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成就斐然。主要著作有《古代文学探讨集》(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年)、《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国散文简史》(北京师大出版社1994年)、《明清散文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专门与博识》(华文出版社1998年)、《中国散文史》(三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中国散文史长编》(上下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郭预衡自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等。主编有《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中国历代散文选注》(六卷本,岳麓书社1998年)、《唐宋八大家文集》(十卷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唐宋八大家文钞译注》(四卷本,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尤以主编并亲自参与撰写的原国家教委“七五”规划系列教材影响最为广泛,它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五卷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六卷本,湖南出版社1995年;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史》被教育部1999年行文定为向全国推荐教材,同年又获华东地区古籍特等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以其新颖而实用的体例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由以上诸多著作组成的《整体建构多层面中国古代文学史系列教材》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还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二十二卷本的《中国通史》中撰写了很多有关文学的章节。

  郭预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治学勤奋,研究范围广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特别是散文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见解精深;在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鲁迅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凡的成就。他治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将“旧学”与“新学”加以融会贯通,既有深厚的“旧学”的功底,又有当代新的理论修养。早在余嘉锡、陈垣等先生的指导下,郭先生就非常注重文献的考证,每涉及到古代作家作品,必尽量全面地翻检其第一手资料,做到论必有据。后又接受历史唯物辩证法等新理论,能以此对所掌握的史料进行更深入的阐释,既不尚空言,又观点鲜明。从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开始了以《战国策》为代表的古代散文的研究。六十年代以后,他和刘盼遂先生共同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陆续发表了《千古文章重白描》、《略谈我国的散文传统》和《汉语文章的两大特征》等一系列论文,揭示古代散文的传统和特征。又发表《精神解放和文章的变迁》等文章,探讨中国散文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并对大量的古代作家作品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他用十余年时间撰写了三卷本150万字的《中国散文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体大思精的古代散文通史,其体例之精深、观点之鲜明、思路之缜密、材料之翔实、文字之优美,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填补了古代散文研究的空白,并于2002年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钟敬文先生誉之为“散文有史,创建首推君”。

  学术研究的影响

  在长期的文学研究实践中,郭先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学术思想。他强调文学史研究应当具有史识,而不要写成“文学史资料长编”;文学史编写应从史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科规范,注重各种文体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规律,而不要写成“作品评论”或“作品赏析”;他主张研究中国散文史要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而不要从“文学概论”的定义出发,从而实事求是地确立了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围;他注重史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结合,注重文学现象的描述与理论体系的建构相结合,特别重视时代政治以及帝王的好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多次强调刘勰所主张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等朴素而深刻的文学观。这些学术思想和研究风格,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4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