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的节日火把节的由来

木青 1172分享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节有一个火把节,那你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吗?

  毛南族火把节的由来

  贵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一带的毛南族人,每年腊月三十晚上,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毛南族的祖先就在卡蒲这块山青水秀的地方生息劳作。一天,一个外出做生意的毛南族人急急忙忙跑回来对寨老说:“今年三十晚,一支异族人将要来侵占我们的地盘。他们人高马大,兵器精良,……”寨老立即召集大家商量对策。 大家一致认为,硬拼是要吃亏的,只有采取疑兵计,才能击退外族人的进攻。于是,寨老组织全寨男女老少在寨脚、路边和山坡上插了许多亮槁,再用猴滕把亮槁牵连起来,并挂上许多炮竹。天快黑时,全寨人马四处埋伏,封锁消息,备足牛角、火药、锣鼓家什,等待入侵的异族人。当异族人马趁着夜色扑进寨脚时,突然一声炮响,埋伏多时的毛南族人们点燃亮槁,牵动猴滕,顿时,锣声、鼓声、牛角声、炮竹声和怒吼声响成一片。异族人见山坡上、路边都亮起晃动的火把,弄不清到底有多少毛南族人,以为中了埋伏,个个吓得心惊肉跳,不敢往寨子里冲,纷纷夺路而逃。有的异族人在逃跑时,由于不熟悉地形被毛南族人捉住拉进寨子,寨老们亲自给他们松绑,用最好的酒菜招待他们,给他们压惊,并耐心规劝,使俘虏们很受感动。从此以后,异族人再也不来侵犯毛南族的地盘。

  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劳,年年都在除夕晚上全寨人集中在一起,手持点燃的火把,敲锣打鼓、吹牛角、放炮竹,互祝新年快乐,与邻寨群众互相对“骂”、捉“俘虏”,据说“骂”得越凶,来年就越吉利,对“骂”正酣,双方暗中派人混入对方人群,出其不意,将对方成员“俘虏”归寨,用酒肉惩罚,将其灌醉。这个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毛南族人叫它“火把节”。

  拓展

  服饰特点

  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帽。

  毛南族妇女的衣服还配有银饰和顶卡花。年轻姑娘们还系上一小块长方形的围腰,绣着美丽的花纹图案。她们爱穿绣鞋,有“双桥”、“猫鼻”、“云头”等样式。其中,“双桥”鞋用红、绿两种颜色在鞋面上镶成两条花边;“猫鼻”鞋用五色花带,在鞋面绣着云藕图案,文静大方。这些精致的绣花鞋,通常是赴喜宴和走亲戚时才穿,平时在家穿黑色布鞋,走远路、赶圩则多数穿草鞋。此外,还有银手镯、银项圈、银麒麟、银簪、“五子登科”等银器饰物。

  男性穿着的衣服有五颗晶亮的铜扣,毛南语称“骨娥妮”。领扣一颗,右襟三颗,肚脐位置一颗,下面开襟。缝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装时,头缠黑头巾,长约八尺。从左至右有规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须,露出头顶,走起路来,布须抖动,像小羊角,故称羊角巾,毛南话叫“挂爪”;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腰带的两头有用红、绿、黄、蓝、白绒线镶成锯齿形的布须;下身穿宽筒裤子,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

  毛南族群众对自己穿的衣服(特别是贴身衣)很珍视,称为“本身”,汉意是“灵魂”,因此自己穿的衣服不乱丢,怕被别人拿去“灵魂”,带来病灾。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55031